太多的人都向往吃皇粮会怎样?来看看这个王朝的前车之鉴吧!

韬韬弗绝 2024-01-22 21:19:34

古代王朝若论辉煌灿烂,汉唐自然是不二之选,可要是论繁荣发达适宜生活,北宋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选择。

北宋可以算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存在了,很多方面非但超过了前面的朝代,就连后面的王朝也难以企及。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王朝,其历史评价却并不算高,有时候甚至还很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点历史基础的人都知道,纵观整个宋朝,有两个标签几乎是伴随其始终的。这两个标签,一个叫做“富裕”,另一个叫做“软弱”。

同时拥有这两个标签,无论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远远称不上是什么幸运的事情,就好像那个古老而又有名的比喻——“小儿持金于闹市”,下场会是怎样,不言自明。

基本上,有宋一代对外的表现就是那么回事,不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就是用钱换和平,差别只在于是否能换来而已。对辽是这样,对西夏是这样,对金、对蒙古,还是这样。

究其根本,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说是宋朝崇文抑武带来的恶果,有人说是养马地的丢失导致宋朝骑兵不足,难以扩大胜果。但我想说的是,宋朝本身的一些政策出了问题,导致它始终无法走出某个怪圈,最后硬是把自己给折腾死了。

宋朝的“三冗”问题是出了名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大顽疾犹如附骨之疽,始终纠缠着这个王朝,尤以北宋为甚。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搭建权力制度的时候,就采用了权力细化的方法,尽可能地将各项权力分成不同的职责,然后分别交由多名官员分别执掌,文官武将无不如此。

这样做虽然有效地起到了权力制衡的作用,更是让五代以来武将权力太大、容易势力一坐大就造反的势头戛然而止,但也带来了官员数量空前庞大,官员薪俸方面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后果。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百姓闹事造反,但凡有个天灾人祸造成饥荒的,北宋朝廷就采取灾区征兵的方法,将大批灾民征召进军队,于是军饷的支出也大幅增加。

冗官、还有冗兵,然后冗费自然而然地也就随之而来了。

封建王朝的财政支出体系里,官僚和军队绝对是两个巨大的吞金兽,这种情况在北宋尤为严重。

一方面,大量的官员占据着各个要职,他们的工作量未必多大,俸禄却分毫不少;另一方面,大量难民出身的士兵充斥军营,他们的战斗力未必多强,粮饷却短缺不得,三冗就这么牢牢挂在了北宋朝廷的身上——像三个不断发展的毒瘤。

不是没人看出问题,可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首先就要面对已经被养肥了、惯坏了、同时也坐大了的文官集团的抵制与反击——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落败。

这些有志之士中,最有名的两个名字,一个叫范仲淹,一个叫王安石。

令人感到滑稽的是,有些人明知三冗的危害,却为了某些目的而推动加深了这一现象的发展。

比如说在1041年,宋夏好水川之战打响,结果西夏方面大获全胜,而当时西夏最重要的谋臣张元,原本却是个在北宋这边未能考取科举的失意书生。就是这么个科举层面的失败者,却辅助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送给了北宋一场几乎是羞辱性的惨败。

一般来说,正常人遇到这种事情的反应,应该是反思自己这边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是科举——应当作出改变,这才是正常人的思路。

可是,好水川之战中北宋方面的统帅韩琦,却偏偏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据说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写下了一首流传后世的诗作: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字里行间,满是对某些尸位素餐之人的嘲讽和自身怨气的一吐为快。

而韩琦在看到了这首诗之后,得出了一个现在人看起来惊掉下巴的结论:当前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够多!如果扩大选拔人数,很可能就可以把张元这种人吸纳进来,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了!

好家伙,这脑洞开得,被枪毙的死刑犯脑洞都没这么大的!

不过换个角度仔细想想就能明白,韩琦这不是脑洞大开,实则是聪明过头的表现。

从表面上看,这么做尽管会增加财政负担,不过的确可以有效防止人才流失到敌对势力,但是这背后的小算盘更是打得贼精。

要知道,政治斗争是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像北宋这种文官明显高于武将的格局下更是如此,文官一面要着力继续压制武将,一面在内部也要展开各种勾心斗角,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内斗,绝大多数情况下依旧还是会在压制武将的问题上保持一致意见。

一个某种意义上完美的小算盘,只不过这背后的代价就只好由百姓来承担了。

据史料记载大致可知,北宋的领土疆域约为唐代的一半左右,但是前者的官员人数差不多有后者的三倍之多。

而要知道,官员本身基本上是不产生价值的,这样一进一出,北宋老百姓供养官员的压力差不多是唐代的六倍,这还是没把每年送给辽、西夏两边的巨额“岁币”给算上的情况!

因而相较于因为灾荒而被迫选择参军的老百姓,北宋的读书人对于考科举当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门槛更低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能吃上皇粮,同时也意味着身份地位的截然不同。

然而就是这些靠着民脂民膏奉养起来的官员,在北宋灭亡的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完全配不上对他们的优待。

金兵两次南下攻宋,遇到的有效抵抗十分有限,大部分时候都是势如破竹甚至是来去自如,真正遭受到的有效抵抗——屈指可数。

总体上来说,虽然在这过程中也不乏尽力抵抗的尽责官员,但相比较北宋对官员的优待程度来说,这个群体与北宋庞大到堪称臃肿的官僚团体相比,其所占的比例依旧低得可怜。

更多平日里享用着百姓供养的官员,都选择了逃跑或是投降,其中甚至还出现了像刘豫、张邦昌之流的、几乎是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官出身的傀儡皇帝。

向来标榜忠孝节义的文官团体,在北宋王朝的危亡之际却暴露出了太多的丑陋与不堪,而这就是一味强调优厚待遇,却忽略监督淘汰制衡等方面带来的恶果,追名逐利之徒占据了大部分权位,占据了大量国家资源的同时和堵死了真正人才的上进之路,最后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份名为“靖康之耻”的惨痛教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阅读:122

韬韬弗绝

简介:喜欢历史,随口闲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