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汪曾祺的写作课》有一篇文章叫《文学语言杂谈》,有些内容老生常谈,有些观点第一次听到,有些内容进行了另一方面的补述,满满的干货。
这篇文章讲述语言的七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语言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写作技巧分享有提及过。语言是在生活基础上经过作者加工的艺术。其本身是一种目的,而不仅仅是技巧或手段。
因此,语言和所表达的内容应该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汪老建议年轻的作者都应该先在语言上面下功夫。
第二个主题:语言的标准——准确。
好的语言就是准确的语言。
怎样才算是准确的语言呢?
许多知名作家都曾有同样的说法:“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作为一个作者来说,你就是要找到那个最好的说法。”
汪老说:“准确,就是把你对周围世界、对那个人的观察、感受,找到那个最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最”字最难达成,但我们应该追求那个接近更好、更合适的词。
文中汪老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鲁迅先生写的《高老夫子》,里面有一句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一个是沈从文先生写的《湘行散记》里的一句话:“我就独自一人坐在灌满凉风的船舱里。”
其中的“酱”“灌”两字用得好。这两个字很平常,经常有人使用,好在哪里,大家可以琢磨一下。
“语言要准确,要用普普通通的、大家都能说的话。”
我想,这主要和语境以及背景有关系吧。用在这里,就有了独特的“味道”。
第三个主题:语言跟作家的气质有关。
汪老一直认为,作家的语言跟他本人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人写作风格比较粗豪,有些人比较婉约。
年轻的作者要认识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汪老经验之谈,如果写与自己风格差异巨大的内容,非常痛苦。
一个作家要怎么认识自己的气质?可以观察自己喜欢看哪一类作家的作品。
每一个作家的语言都有独特的风格。但写小说,肯定会有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物。
此时要注意,语言要根据人物和所处的生活去定风格,要用小说里面的人物对他所在的世界的感觉去写他的感觉。
也就是说,每一个作品,语言要跟所写的人物和生活协调。
人物是什么身份,语言就要符合他的身份。
第四个主题:在写一个作品之前,要掌握这篇作品的语言基调。
基调就是文章的主题、主要精神、主要观点或感情。
为什么说一篇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因为一句话就可能会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基调。
关于基调,每个人的写作习惯不一样。汪老习惯深入思考,从头想到结尾,再开笔写作。这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第五个主题:内容大纲。
这几个字是我总结的,汪老说:“写文章、写小说,哪儿起、哪儿顿、哪儿停、哪儿落,都要注意。”我想与小说的起承转合相似。
我们写作,不要想到什么写什么,在写之前,一定要深入思考应该怎么写这篇文章或小说。
这里,特别强调开头和结尾。开头定基调,重中之重。关于结尾的方式,一种是“煞尾”,戈然而止,干净利落,一种是“度尾”,逐渐淡出,意蕴悠长。
第六个主题:中国语言的一些特点。
中国的语言是象形文字,看到字,就可能产生想象。
中国的语言有音调,阴、阳、上、去,四个声调。
中国的语言还可以对仗。汪老认为,学对仗对语言有好处,“可以摆脱一般的语法逻辑的捆绑,能够造成语言上的对比和连续。而且能够造成语意上较大的跨度。”
他建议写小说的作者也研究一下中国的四声,学一点旧诗词。看作品,也不要只看当代作家的和翻译的作品,一定要多读古典作品,诸如散文、诗词、散曲等。
第七个主题:语言要随时随地学习。
也许就如汪老对世界的好奇,他从小出门就爱“东张西望”。
学习语言,不仅仅学书本里的知识,要多走出家门,到处去听听,到处去看看,日新月异的社会,有哪些好的语言。他特别推崇学习戏曲和民歌。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