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国出口,占全球1/3市场!原料药巨头中国,药价不能更便宜吗?

昊昊聊趣事 2025-01-15 02:52:0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你可能对中国制药业没什么好印象,但如果我说,中国能够生产超过1650种药品原材料,占据了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呢?

原料药,即药物的活性成分,无论是源自植物的粉末、晶体,还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复杂物质,都是全球医药产业最重要的基础。

过去,欧洲是全球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地,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欧洲药厂由于经营问题不得不缩减产能甚至关闭工厂。例如,欧洲的原料药生产商EuroAPI已经逐步停止了13种原料药的生产,并计划在2027年底出售英国和意大利的两家工厂。

而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却后来者居上,蓬勃发展,不仅产量高,而且专利数量多,形成了完整的原料药全产业链。这种转变让欧洲不得不依赖中国的原料药供应,以确保其医药产业的正常运转。

甚至,作为全球仿制药生产大国,印度虽自成体系,但其原料药却大量源自中国。一旦中国供应链波动,印度的仿制药产业亦将遭受重创。

既然中国原料药业那么强,为何我们买的进口药还那么贵呢?我国能否利用好这庞大的原研药市场,研发出便宜便民又有效的自主成品药?

原料药出口白菜价,进口药品为何天价?

尽管中国向全球提供了大量便宜的原料药,但进口药品的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以某种常见原料药为例,在中国的生产成本可能仅为几元或几十元一公斤,但经过加工成进口药品后,价格飙升至数千元甚至数万元一瓶。

有国内罕见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一种进口特效药,价格高昂,每月药费高达数万元,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支付药费,患者一家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四处借债。

中国原料药成本低廉,但进口药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往往高得惊人,为什么有这样巨大的反差?这中间涉及多重复杂因素,包括专利保护制度的严格性、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复杂的跨国制药产业链条。

以抗癌药吉非替尼为例,原料药成本仅几十元,但在中国市场上,一盒售价却高达数千元,大部分溢价源于专利保护和品牌。吉非替尼是阿斯利康的专利药,对全球市场拥有绝对控制权。在专利保护期内,其他企业不得生产或销售吉非替尼的仿制药。

此外,跨国药企需要投入巨资通常,用于品牌推广和学术支持;通过与医生、医院合作推广药物。这些品牌溢价,最终都会转嫁到药品价格中。

据统计,国外开发一个新药平均成本最低是26亿美元,从研发到上市至少需要十年。最终,只有10%的候选药物,能够通过临床试验并成功上市。这些成本需要在药品销售中得到回收。高额的研发费用被分摊到每一盒药物的售价中,进口药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跨国物流与冷链储运,也是影响进口药价格的重要因素。药品,尤其是生物制剂,对运输和储存条件要求极高,需要全程冷链运输,严格控制温度。某些抗癌药物需要全程保持2至8摄氏度的低温,一旦温控失败,药物将完全报废。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在药价上。

在中国市场上,仿制药与进口药的价格差异显著。以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为例,进口的一瓶售价近三万,而国内生产的类似药则只需几千元。

肝炎治疗药物索磷布韦也是一样。这种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革命性药物,在中国的售价曾超过2万元一盒。但它在印度的仿制药,价格仅为几百元。这是因为印度作为仿制药生产大国,绕开了专利限制,直接以成本价供应市场。

而中国在专利法和国际贸易协议下,需要遵守专利保护,因此高价进口成为必然。面对这一现状,中国需要继续加强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提高国产药的质量与疗效,让更多患者能够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中国新药“最后一公里”

中国在新药研发,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技术短板,直接导致了进口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在原创药研发、药品定价与流通机制、国际化布局发力,打通全链条制药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

原创药的研发充满艰辛与挑战。从基础科学的研究到药物靶点的确定,再到临床前的深入研究、临床试验及审批,每一步都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在基因编辑、蛋白质结构解析以及人工智能药物筛选等专,业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美国和欧洲的许多跨国药企如辉瑞(Pfizer)和诺华(Novartis),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能力,能够迅速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药。这背后,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的强大支撑。我们若想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不仅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对生物医药实验室的投资。

如何从原料药大国变身创新药强国?

中国原料药全球市场份额接近40%;然而,单纯依赖原料药出口,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国医药产业的竞争格局。我们还是需要从原料药向高端药物研发转型,以提高附加值。

那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呢?一方面,可以通过并购海外的生物技术或药物研发公司,直接获取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在欧美市场设立研发中心,与当地学术机构和药企展开合作;同时,积极推广国产创新药物,提升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根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1日,中国药企的创新产品数量较2021年7月增加了近一倍(从2251个增至4391个)。其中,first-in-class(FIC)产品(从418个增至836个,增长率100%)和fast-follow(FF)产品(从473个增至1053个,增长率123%)的增长率高于me-too产品(从923个增至1803个,增长率95%)。

我们的创新药物研发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小分子药物、生物类似药、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特别是下一代产品,如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双抗、多抗、ADC、PROTAC和核酸药物等,增长迅速。并已有原研创新药物进入海外市场,获得了国际合作伙伴的授权。

此外,一些创新药物在国内和国外处于相同的研发阶段,进入全球同步研发。总的来说,我们的医药原材料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从原料生产向成品药研发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近年在原料药的崛起,已对中国形成挑战。为了降低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程度,印度制药企业也开始寻求其他原料药供应来源,加强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合作,试图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料药以替代中国进口。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原料药出口金额在逐年增长,但出口平均单价却在下降,这反映了全球原料药产业的激烈竞争态势。试图通过“卡西方脖子”等非市场手段降低进口药价格,反而会削弱国内制药产业的竞争力。印度加速生产原材料药,已经给中国医药产业敲响了警钟!

在保持原料药优势的同时,我们必须加速向高端药物领域的迈进;在肿瘤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力度。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才能在全球医药市场中,从跟随者变为领导者。

参考资料:

原料药 第2版(药品GMP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3

原料药生产技术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0 阅读:14
昊昊聊趣事

昊昊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