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经历两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无花果聊国际 2023-06-11 02:55:08

探究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必然离不开明代家训和俭思想这两大主体。

家训和俭思想皆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本文必须考究的重要内容。

明代以前家训的思想渊源

家训,是祖辈为葆家族长盛不衰,对后代的教诲嘱托,其内容多是先辈们依据自身实践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册。

此外,也不乏有后辈针对某一事件对前辈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是建议的记载。家训只是家族内部的训诫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官方统一划定的内容和形式要求。

因此,其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存在诗歌、叙事、格言、回忆、书信等不同体裁。

家训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中国最早的一部成文家训是周公《诫伯禽书》,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在到达封地之前,训诫其子的一篇文章,他劝诫儿子应当将从政与家族兴衰存亡相联系,教导其子从政与治家之法,并对其寄予厚望。

全文仅125字,却道出了从政、处事的内涵道理,成为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成文家训。周公开家训之先河,其后陆续出现以文字教导后代的训言式文体。

孔子教导其子孔鲤学《诗》、学《礼》,曾参杀猪教子诚信之道等事例,均是先秦时期以文字形式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教子遗书。先秦开家训之先河,为后世家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两汉至隋唐时期,家训发展至成熟阶段。特别是在两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刘邦、曹操等帝王所作的家训,班昭、蔡邕所作的女训,诸葛亮所作的仕宦家训《诫子书》等,出现了这种依据身份、性别而作的家训。

与此同时,这些家训在内容或是记载形式上具有了区别于其他种类家训的独特性,内容更为具体,所指更加精细。发展至北齐时,颜之推创作了第一部以“家训”为名的家训著作《颜氏家训》。

此部家训以儒家思想为主旨,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对治家教子、修身养性、为官之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内容体例都极为成熟,被后人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对后世家训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的家训大都是以《颜氏家训》为范本,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与发展。

家风成为引导社会风气的主流,以及成文家法产生,这一时期的家训得到系统化、成熟化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为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一时期家训数量大增,出现了多部家训名篇,司马光的《家范》《训俭示康》,陆九韶的《居家制用》,范仲淹的《告兄弟子侄》,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家训均流传后世,其内容被人们深入研读,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特别是对明代家训的发展影响之深,《居家制用》中的治家之法,《袁氏世范》中的治家之道,多次见于明代家训著作之中,成为明代家训发展的基础。

从内容上讲,明之前的家训已经包含了修身治学、勤俭持家、处事事君等内容;从体例上来看,明之前的家训出现了诗歌、记事、日记等多种体裁。

明代家训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明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出商贾家训增多、禁止奢侈僭越内容的产生、个人德行及民族气节内容的产生等多样化特征;

体例上更是不拘一格,除包含记事、诗歌、训言外,还有格言、回忆、书信等也成为明代家训的常见体例,数量极多,明代家训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到达繁荣阶段。

明代以前俭的思想渊源

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主要有节俭、寡欲两种含义,那么此两种含义到底是于何时由何人提出的,需要我们探其本源,究其根本。

上文中探究俭的涵义时我们即已得知,较早关于俭的文献记载见于《尚书》之中,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已提出俭这一概念。

其后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以及宋元一千多年历史,俭思想在明代已有了新的诠释。

明代俭思想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之上,还受到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等主流思想的影响,成为思想上约束自我、经济上节制自我的一种先进生活观与消费观。

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于俭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

儒家主张“俭礼相合”,讲求“中俭”之道,不违礼,不违德,使俭成为个人德行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主张“无为之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将俭列为人生必备的三宝之一,将俭与慈、不敢为天下先放置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节俭、朴素、不慕虚华是人生常态,不可为一己私欲而破坏本有之态,人最好的状态便是时刻保持无欲无求;

墨家主张“兼爱之俭”,认为世间不应该存在等级差别,所有人都应该做到绝对的节俭,凡事均当节省;

法家相较于其他家而言,更注重农业上的节俭,区别于其他各家强调的理论上的节俭,法家更注重现实生活中节俭的行为实践,强调治国治家的节俭之法,将节俭落实于实际之中。

到秦汉魏晋隋唐时,在对先秦各家俭思想继承的基础之上,结合各自时代特点将俭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赋予了俭思想更多的内容。

对明代家训俭思想的渊源进行追溯,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明以前的宋元时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时间相隔较近,宋元时期的思想及社会风俗能够较好的传承与保留。

其二,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统治者以及政策的支持,为宋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家训文化正处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传世的家训名作。

如《范文正公文集》《训俭示康》等,这些家训为明代家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三,明代初期,知识分子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作用于明代家训的俭思想之中,具体表现为人欲与天理的关系问题,明人针对这一问题对俭思想进行了深入阐发。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武力夺权,加之五代时期常出现武官夺位事件,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首先,如前朝明君一般制定了符合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之一便是以俭治国;

其次,宋代统治者长期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官压制武官的方式来维护已有政权统治,因此宋朝统治时期出现了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一大批文豪,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诗歌、家训等文化形式逐渐成为俭思想发展的新路径,《资治通鉴》《训俭示康》《欧阳文忠公集》《范文正公文集》等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中都包含了俭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理学兴盛,以二程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从理学的层面阐发俭思想,他们认为俭应该遵循念中合礼的原则。

二程并不反对君主养尊处优,认为这是他们应该享受的待遇,但是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可过分享受,出现损害人民利益之事。

此处的“财用易给”是指在自身等级范围内可做到财用自由,合乎礼即可。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念中合礼是俭思想必须遵守的第一要义,以此提出了“奢不违礼、俭不失中”的思想。

同时他认为,俭即天理,是人生来应当遵循的;奢为人欲,是在后天物欲利诱下产生的,因此当“存天理,灭人欲”,即崇俭去奢。

程朱理学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理解阐发,提出了天理与人欲这一对新范畴,解释了人、欲与礼之间的关系,成为宋代的主流思想。

特别是朱熹的思想在明代时已成为官方认定的正统学说,其所注的四书成为明代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引导了明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

由此不难看出,以先秦诸子各家之俭思想为始,秦汉、魏晋、隋唐、宋元等各代俭思想的内容均是在前代俭思想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所继承;

并结合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俭思想的特色。

明代俭思想的内容在继承前代俭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既体现出节约之本义,也是维护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了心学的内容,提出了适度之俭,成为明代俭思想的一大特色。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0 阅读:0
无花果聊国际

无花果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