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不知现藏何处,目前所见铭文摹本有三:
王俅《啸堂集古录》28“周己酉方彝”;
王黼《博古图》8.15“周己酉方彝”;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22.2“己酉戍命彝”。
《殷周金文集成》选用《啸堂集古录》的摹本。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是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著的,于2023年由中西书局出版。

一、铭文字释义
现此器物“己酉方彝”铭文,生僻字有“伐”“令”“亳”“康”“职”“豕”“亚”“禾”“束”等。
“伐”字已经不只一次在我的甲骨文字破译中出现了,现仍然参考至少三处“伐”字铭文:

殷商人头骨刻辞:祖乙伐。
戌甬鼎铭文中的:伐勇。
戌嗣子鼎铭文中的:王赏伐。
“令”字可以参考重新破译的“太保簋”铭文:

王伐胆小“小子”,听摣却反,王降征令与太保,太保克,乞问追?王永太保,赐休,余土用此彝对令。
又一个“伐”字可以参考。“对令”的“令”就是跪坐人的形象,意为“矜持”的“矜”通假“今”,“今”通假“令”。通假字并不是中国古时候的错别字,而是当时的字少,音相近、形相近都可以互通使用,“今”和“令”现在两个字仍然相近似,所以“今”通假“令”,“令”通假“命”。其底层罗辑就是释成“今”不通就释成“令”,释成“令”不通就释成“今”,但前题是破译后必须是通俗易懂的中国古文。
“亳”字,现在都破译成“召”。其参考的资料至少有二:
一、“逨盘”铭文:

“召王、穆王”,其写法更象现在的“邵”字,因左边相似,所以破译成“召”。
二、“史墙盘”铭文:

“召王”,其写法与“逨盘”铭文中的“邵王”写法一样。

那么这个比较复杂一点的字,是怎样破译理解出来是“亳”字的呢?其参考破译资料至少有三:
一、镶嵌绿松石甲骨文的重新破译:


壬午,王戍于亳,搁延,田于麦,胆小获象,亚易……
虽然此甲骨文略残,但是重新破译以后,仍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以前所接触到的中国古文字,破译和断句等都不太一样?都不象是一个系统?
壬午,王戍边巡守于“亳”,耽搁不能前行,因为
二、殷商四祀卣铭文:

乙巳,王曰尊文:
武帝“乙俎”,在亳大厅,遇乙,
翌日丙午,后丁未,继己酉,王才松懈,
其赐贝,在四月,为王四祀,翌日。
亚,暮犬,父丁。
重新破译后的铭文,仍然没有生僻字,没有生僻的话语,不仅知道并确定了,“武帝乙俎”的天干名是“乙”,与《史记》中的: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汤始居“亳”,相合。另,后字的原始字义,画的就是“鹿”在哺乳,所以“后母戊”铭文就是“后,母戊”,并不是“司”。
三、召卣铭文:

为九月,在耀师,甲午,伯懋父视“亳”,白马标黄发梳,用黑“丕裢”,“亳”多用追于耀,丕似伯懋父友亳(亦),万年永光,用作团宫旗、车彝。
召卣铭文重新破译以后,已经不再需要讨论并知道这个是到底是“召”还是“亳”,只要继续考证出殷商迁殷之前的“亳”,是不是现在的“亳州”?或是“开封”(东亳),“偃师”(西亳)等等地方?
因为“亳”这个地方,对于认识殷商,破译甲骨文等显得异常重要,所以,为了更加证实这就是“亳”字,再参考两处铭文的破译:
一、番君召簠铭文重新破译:

番君亳(通薄)作粮簠,用享用养,用祈留寿,子子孙孙,永宝用。
注释:负504丁酉,楚昭王“熊珍”十二年。《史记楚世家》: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番国为“潘”姓的始祖。
二、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邿国”器物铭文:

邿亳(通薄)作,祭其旗簠用,实际隙用,食告母告兄,使受宝,母佑疆。
邿亳(通薄)作,祭其旗簠用,实际用食,告母告兄,使受宝,母佑疆。
铭文通过屏幕截图书写,实际可知,这个是就是“亳”地之“亳”,并不是番国君是“召”,邿国君也是“召”,周召王是“召”,召康公也是“召”。这几个字的与这个“亳”字差异很大。
还可以再参考一下“邿遣簋”铭文的重新破译:

邿遣(浅)作,宝簋,用追孝与其父母,用赐永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重新的破译理解这些中国的古文字以后,这些铭文如今天的初中文言文一样的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生僻字,语言语法等就是现在一样的用法。
无论是番国君还是邿国君,邿国君无论是“浅”作还是“薄”作,其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简简单单的作了这件器物之意。
关于“亳”通假“薄”这个问题,可以参看之后重新破译的“大盂鼎”铭文,因为“大盂鼎”铭文实在是鸿篇巨著,所以暂告一段落。
接下来可以看到此“己酉方彝”铭文中的,“康”与“庚”两个字写在了一起,“康”与“庚”是如何区分的,一直以来都是个迷团,

但是自从我重新破译了“柞伯簋”铭文以后,这个迷团就有了可以参考的答案:

为八月,晨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令“康”宫选,王多土师,良:父选小臣。
王赢。赤金十返。王曰:小子、小臣,输又有获,则取诈白十把,人奭须矢,则黑诈白。赤金十返故,赐莫见诈白,用作周公宝尊彝。
铸造这件器物是为了:八月的一天早上,周康王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射箭比赛,康王命令在康宫选阵营,王选的多是农民充军之人,良好的多让父辈的“小臣”选去了。
结果:康王赢!康王把奖金全部返给了“小子和小臣”这个阵营,康王解释说:小子小臣你们输了,我又给你们奖励,是因为我“诈”取了白箭十把,人们多须用箭矢的时候,则用黑箭代替了白箭,所以奖金全部返还给你们,由于这个原故,赐你们没看见诈白这件事,用作一个周公宝尊彝纪念一下。
就这样“康”与“庚”字在殷商甲骨文金文和西周金文时期的写法就可以再一次的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识读。


接下来要破译此篇铭文中最有难度的字,重复出现的这个字。由于文章篇幅有限,要想知道这两个字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字?可以关注以待后续。
作者:刘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