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离开了职场,就像鸟儿脱离了笼子,自由自在。
事实呢?你只是从同事众多的地方,转移到了社会人士众多的地方,并没有真正脱离群体。
职场之外的人,比职场里的人,多得多。
如何在人群里,好好过日子?这是退休后面临的问题,稍有不慎,你就活成了别人的影子,不断复制他人,丢了自己。
人生短短几十年,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显然,退休后最好的活法,不是聚会、聚餐,而是享受“独处”。
01
热闹的地方,可以安放身体,放不下心灵。
看过一个扎心的小故事。
一群同学,相邀到某地聚会。
一个有十几套房子的同学,问旁边的同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投资理财。
旁边的同学热情地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如何省钱;零售商,有什么套路;元宇宙是什么机会,艺术品如何走俏,金融行业有什么风波......
有房的同学,感慨了一句:“虽然你这个打工人,没有什么钱,但是懂得真多啊。”
顿时,气氛很尴尬。
有房的同学,就懂得一个道理,每个月去收房租,然后吃喝玩乐。而旁边的同学,为了生计,逼着自己去各行业找机会。人与人的层次,区别很大。
不同层次的人,聚拢在一起,无疑是乌合之众。
曾经一起读书的同学,走上社会之后,有人做官,有人种地,有人打工,也许还有人坐牢......到了六十岁之后,还是一个层次吗?
你退休了,但是别的同学没有退休,那么就会在旁边羡慕嫉妒恨;你谈起奋斗的故事,他却鄙夷,认为你在炫耀。
还看过一个聚会的故事:一群七十岁的人,聚拢在一起,爬山。
身体健康的人,一溜烟就到了半山腰;身体不好的人,累得气喘吁吁,决定放弃。
在半山腰的人,嘲讽那些爬不动的人,言语非常扎心。
本质上来说,跳舞、打麻将、暴走,都是聚会的一种。你只要在群体里,就会有三观不同,人性险恶的难受。
再看聚餐,就更加讨厌了。
你去农村的亲戚家串门。按照农村的规矩,亲戚端来一碗面条,里面有鸡蛋、扣肉。
你吃完吧,这会撑得难受;你不吃吧,又不领情,不顺从地方的风俗。
和一群人,去某个餐厅吃饭,也是难事。
你喜欢蔬菜,大家喜欢肉。你不喝酒,大家劝你喝酒。
万一有一个人喝醉了,发生意外,你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知是谁,说了这样一段话:“聚过之后,曲终人散,你依依不舍,还徒增了烦恼。”
聚拢也不是好事,分开又带来忧伤,这日子怎么会好过?
你的身体在群里,但是你的心灵,很难受,总是想着尽快离开,灵魂在受到了囚禁。
02
通透的老人,习惯独处,坚持做自己。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弟子们:“把胳膊使劲往前甩,又使劲往后甩,能做到吗?”
弟子们表示,没有问题,太简单了。
苏格拉底说:“每天都做三百次,能吗?”
大家也点头,表示可以。
过了很久,苏格拉底又问:“谁做到了?”
只有一个弟子,举手,表示做到了。他就是柏拉图。
多年后,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不得不说,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脱离群体”的人。他总有一些地方,和大家不一样,也不会被大家左右。
北宋的苏轼,经历了被贬,重新启用,再次被贬后,感慨地写下:“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与我。”
苏轼一开始是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为反对的言语过激,陷入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守旧派得势,要全部推翻变法的成果,苏轼又站出来反对,建议保留变法的成果。苏轼又变成守旧派的眼中钉。
但是,苏轼一次次被排挤,有什么关系呢?他生活在乡野,反而有了闲云野鹤的舒适。
一个看书,一个人写字,一个人种地,一个人煮饭,一个人喝茶,一个人看月亮,一个睡觉......看起来很孤独,但是有月光洒落在身上,有清风拂过心悸。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和朋友外出,忽然遭遇大雨,朋友四散而逃,他却在雨中,笃定行走,因而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怀。
随着人生的发展,我们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对群体的需求,会越来越少。
混到最后,你和“自己”同坐,孤独里,盛开了一朵花。
退休了,人也一把年纪了,余生的日子,都应该是自己的。讨好谁,跟着谁,被谁制约,被群体同化,都不必了。
一个人,想打拳就打拳,想喝酒就喝酒,想钓鱼就出发。
一个人,余生唯一值得心疼的,就是老伴。连儿女,都要放手。
一个人,余生唯一值得讨好的,是自己。有钱过好日子,没钱过好心情。
没有了群体的拉拉扯扯,你才能主动生活,而不是被动生活。
03
诗人余光中说:“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耗尽了大半生,终于退休了,你应该规划自己的新生活了。
别人做什么,可以参考,但没有必要照搬照抄;群体,你可以去,但没有必要待着不动。
大大方方地拒绝聚会,聚餐,一开始有人觉得你不识趣,后来也没有人邀约,正合你意。
你站在桥上看热闹,看热闹的人在楼上看你。
别人看你很孤单,你却活成别人的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学会或能够拥抱孤独的人,是快乐人生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