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五代十国之外,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还有一个“后梁”?

历史沧桑影 2025-02-08 16:10:35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五代十国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第一个朝代是朱温建立的后梁。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上也出现过一个名为“后梁”的政权,以至于有人误以为有些资料出错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太清元年(548年),叛逃至南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发动叛乱,有名的“侯景之乱”爆发。因为梁武帝在位期间宽纵宗室,所以很多在地方上掌握军政大权的南梁宗室在“侯景之乱”爆发后割据一方。在割据的南梁宗室中,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为大本营的梁武帝第七子萧绎的实力是较强的。

当时对萧绎威胁最大的南梁宗室有两个:一个是在益州割据的梁武帝第八子萧纪;另一个是割据在襄阳的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第三子萧詧。太清三年(549年),萧绎打败萧詧。不敌叔叔的萧詧只得向西魏称藩。而萧绎当时计划讨伐侯景来获取称帝的大义名分,不想与更强的西魏冲突。

承圣元年(552年),从属于萧绎的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等人收复建康并杀死侯景。萧绎凭借平定“侯景之乱”的大功继位称帝,成为南梁最后一位实权皇帝,是为梁元帝。随后梁元帝又消灭割据益州的萧纪,扫除心腹大患。然而西魏利用梁元帝与萧纪的内战占领了益州,综合实力大幅增长。

面临西魏从襄阳、益州两个方面形成了对江陵的巨大威胁,梁元帝此时有两个选择:第一是还都建康;第二是召回陈霸先、王僧辩等人的主力军,坚守江陵,梁元帝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第二种。可是南梁主力军回援江陵需要时间,梁元帝对西魏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试图牵制西魏进攻。

可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是南北朝第一流的政治家,远非萧绎那些养尊处优的手足子侄可比。梁元帝的外交活动不仅没能牵制西魏,反而让宇文泰找到了攻打梁元帝的借口。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将于谨、杨忠、宇文护率领五万大军应萧詧的请求攻破江陵,梁元帝身死国灭。

出于战略考虑,西魏建立了一个以萧詧为皇帝、以江陵为都城、从属于西魏的附庸政权。因为萧詧继续以“梁”为国号,再加上隋唐两朝认为此后不会再有以“梁”为国号的政权,所以隋唐便将萧詧的“梁”称为“后梁”。五代十国之后,为了与朱温的后梁区别,后世便将萧詧的“梁”称为“西梁”。

0 阅读:10
历史沧桑影

历史沧桑影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