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2025“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主题论坛上,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围绕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协同,从产区生态保护、产业绿色发展、产品价值转化三个维度,分享了茅台的实践与思考。

一直以来,茅台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一基地一标杆”建设,高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聚焦水、能和碳、气、声、固废“五条流线”,构建形成“135”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体系,保护了“水土气微”协调平衡的生态系统,并通过产区生态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品提供,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为赤水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输出了“茅台样本”。
一是引领产区系统保护,共建赤水河生态平衡。好山好水出好酒,好酒出自好产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的生态系统,以及茅台酒15.03平方公里核心产区的独特特征,造就了茅台酒的神秘与独特。
——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平衡。赤水河酱香型白酒产区生态系统集中体现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微生态。自然生态包含了“水土气”三大要素,水即水量、水质、水生态,土即地理特征、土壤、植被,气即空气质量、气候,水、土、气等多要素自然组成的自然生态,为微生态的形成搭建了载体,而人文生态的选育和驱动,进一步造就了微生态的独特。与世界上其他的烈酒相比,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有着以谷物为主要原料、自然混菌接种、开放式固态发酵、甑桶固态蒸馏、陶坛长期储存、以酒勾酒等特点,这背后是工匠精神和技艺,它们共同构成了产区的人文生态。因此,要保护好产区的生态,就是要维护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微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维护好整个产区的系统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维护微生物多样稳定。微生物多样性的平衡稳定,是产区生态系统的基础。宏观层面,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有区别于其他烈酒产区的典型微生态环境;中观层面,赤水河流域各小产区如茅台酒核心产区、茅台镇、和义兴、习水、二郎产区都有着各自的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微观层面,例如在茅台酒核心产区,不同车间、班组、窖池等,在微生物多样性上也有差异。可以说,无论是宏观、中观或微观,微生物的多样性是产区的灵魂,也造就了基酒的多样性,为勾兑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并应用精湛的勾兑技艺确保最终产品典型风格,实现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持续实施生态补偿。产区生态源自流域生态,因此上中下游都要共同致力于流域生态保护。一方面,茅台积极推进上下游生态补偿,累计出资4亿元,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践行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和长效保护机制,联合流域多家酒企开展“走进源头·感恩镇雄”活动,推动设立赤水河生态保护公益基金,倡导以茅台为引领,地方政府、白酒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变“输血”为“造血”,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引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业反哺惠农、兴农,带动区域农户增收致富,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区域百姓。
二是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茅台酒的酿造讲究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循法而成,追求自然生态、微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平衡。其背后的本质,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科技的创新力量来支撑绿色发展。

——提升酒产业主价值链绿色化水平。制定“1239”双碳行动方案,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60%。统筹“节能、降碳、减排、增效”的一体化顶层设计,提升绿色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70余年来,从木材到煤炭,到天然气,再到不断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使得企业能够高质量发展;当前,正在探索二氧化碳热泵、余热回收集成取代传统蒸汽供给方式,已有初步实验成果;追踪测算一瓶茅台酒的碳足迹、水足迹以及物质足迹,针对性采取减碳降水措施,并推动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和绿色化;既讲效率、又讲效益,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助力项目提质增效。
——推进酒产业副产物价值利用。一方面,推进酒产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围绕酒产业产生的酒糟、稻草、窖底水等副产物,构建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循环利用体系,以“变废为宝”的方式,将酿造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实现酿造原料“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循环闭合。另一方面,探索绿色化、高端化价值利用。以科技创新前沿领先技术为支撑,探索系列新技术研发应用,解决资源化利用经济附加值过低问题。以窖底水为例,探索了三条路径推动“变废为宝”。第一条路径是转化为碳源,运用于污水处理站所需碳源;第二条路径是转化为PHA,做成生物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第三条路径就是用来养微藻生产功能性的蛋白。未来,茅台将充分发挥菌种资源等优势,大力培育和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探索运用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等,推动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高附加值转化。
三是聚力产品价值转化,创造最大化综合价值。依托赤水河独一无二优良自然生态,通过茅台万千匠人的匠心独运,酿造出极具生态属性的茅台酒,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极大价值转化,赋予了茅台酒独特的生态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提升含“绿”量。聚焦一瓶茅台酒全生命周期,开展碳足迹、水足迹追踪,明确重点环节,全链条实施减碳降水,到2030年,每一瓶茅台酒全产业链的碳排放和水消耗将分别降低20%和30%。此外,茅台被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贵州茅台获国家及省级“绿色工厂”称号,MSCI ESG评级从B级跃升至BBB级,并起草白酒行业首个碳排放核算及产品碳足迹评价团体标准,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以守匠心的人文情怀提升含“文”量。聚焦产品人文价值内核,通过挖掘传统色彩文化内涵、弘扬工匠文化、员工人文关怀等,持续提升茅台产品含“文”量,推动文化价值转化。首先,推动东方传统色的产品场景运用。携手中国流行色协会,分别在2024年度发布东方传统色缃叶色、2025年度发布东方传统色绛纱色,并以年度东方色为主色调的色系,推出散花飞天、生肖茅台酒、笙乐飞天系列文化产品,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次,极致表达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万千茅台工匠对“质量是生命之魂”信仰的坚守,以及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益求精的精业,乐见其成、乐在其中的乐业,正是茅台酒工匠精神内核的极致表达;每一瓶茅台酒出厂前,其外包装上舞动的飞天仙女的衣带,都是茅台女工以“中华结”的方式拴系丝带,既体现了茅台产品的人文温度,也在智能化时代为年轻的女工们留下就业岗位,彰显了茅台产品的人文精神内涵。

——以高质量的价值创造提升含“金”量。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以高粱、小麦和水为简单原料,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用,通过自然发酵,采用复杂工艺,辅以平衡的艺术,酿造出的茅台酒,销往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铸就了“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地位。2024年度,贵州茅台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持续彰显茅台酒含“金”量,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持续转化。
王莉表示,未来,茅台将持续在国际化传播上,讲好产品含“绿”量和含“文”量的故事,努力实现从单一产品出口向集产品、文化与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出海转变,真正让世界爱上茅台,让茅台香飘世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上展现更大茅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