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曾这样评价特朗普。
长久以来特朗普一直试图以强硬的手腕逼迫中国就范,坎贝尔在杂志上表示:特朗普根本不善于处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的确,特朗普表现的越是强硬,中国就反抗的越激烈,相反如果和平沟通,中国是很愿意敞开大门的,但特朗普就喜欢玩硬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屡试不爽的制裁在面对中国时却不管用?特朗普在面对中国的问题上又有哪些误区呢?
坎贝尔和杜如松提出美国为何不能低估中国
中国的持久与适应能力源于其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和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国战略倡议”主任杜如松指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崩溃与复兴,每次都能从中吸取教训。
这种经历就使得中国有着不同于美国的远见,美国总是沉迷于短期胜利,当美国领导人还在为下一次选举争吵不休时,中国已经在为几十年后的目标铺路。
像“一带一路”倡议或长期科技规划这样的项目,展现的不是短视的策略,而是跨越时代的视野。

杜如松补充说,中国的执行力与其远见相辅相成,每当危机来袭,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疫情初期,中国总能迅速行动。
中国在全球经济低迷时大兴土木,在其他国家还在挣扎时重启经济,而美国却在拖延和党派僵局中挣扎,低估中国果断行动的能力,将是美国无法承受的错误。
中国的经济转型令人瞠目结舌,从几十年前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杜如松指出,这种增长不仅是规模上的,更是质量上的飞跃。

在人工智能、5G网络和量子研究等领域,中国已从追赶者变为领先者,而这些领域曾是美国自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方。
坎贝尔强调了中国对供应链的掌控,美国公司,如苹果、特斯拉或沃尔玛,都依赖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
美国喜欢吹嘘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它的许多支柱都建立在它声称要对抗的国家之上,误判中国的经济分量可能会让美国付出惨重代价,尤其是在推行可能自伤的政策时。

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存在感稳步增强,而美国似乎并未察觉,杜如松提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和投资将数十个国家与中国连接起来。
从亚洲的港口到非洲的铁路,中国的经济正在遍布全球,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中国的声音越来越有分量,常常填补美国缺席留下的空白。
坎贝尔指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为这种影响力增添了另一维度,其海军规模扩大,导弹系统升级,技术驱动的作战能力也在提升。

美国在国防上的投入仍然领先,但中国在印太地区的进展已足以让五角大楼感到不安,忽视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将是美国无法承担的失误。
美国所面临的危机,如何走到此等地步?
美国的内部问题几乎令人尴尬,坎贝尔观察到,其政治已陷入极端两极化的闹剧,甚至连政府预算这样的基本协议都要拖延许久。
这种失能让决策过程慢得像爬行,面对外部挑战时毫无准备,当中国有条不紊地推进目标时,美国却在无休止的党派争斗中浪费精力。
杜如松指出社会裂痕的扩大,收入不平等急剧上升,中产阶级日益萎缩,富人生活奢华,而许多人连医疗费用都难以负担。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精准的政策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美国的这些裂痕不仅削弱了经济,也损害了它作为世界榜样的形象。
美国仍在创新领域领先,但优势正在缩小,坎贝尔指出,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不足,导致在工程等关键领域的毕业生数量落后于中国,美国为自己的大学感到骄傲,却让学生背负沉重的债务,而中国则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杜如松强调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几十年的外包让美国依赖外国生产,特别是中国,基础设施是另一个痛点,破旧的道路和落后的铁路系统与中国的高速网络相比黯然失色,美国大谈经济领导力,但它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美国的全球地位正在下滑,坎贝尔指出,像退出《巴黎协定》或伊朗核协议这样的决定让盟友质疑美国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气候和健康领域的合作填补了空缺,这种对比对自称世界领袖的国家来说并不光彩。
杜如松补充说,美国的单边主义让它失去了影响力,它不愿参与多边框架,给了中国可乘之机,美国想联合世界对抗对手,但愿意追随一个反复无常的领导者的国家越来越少。
美国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要与中国竞争,美国首先需要整顿内部,坎贝尔建议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以重夺创新优势,基础设施升级早就该提上日程,现代化的道路和宽带至少能让美国不显得过时。
通过更公平的税收或社会项目缓解不平等或许能减少紧张局势,但国会深陷无休止的争论,进展十分缓慢。
在国际上,美国需要停止疏远朋友,杜如松认为,应加强与欧洲、日本等国的联系,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像“四方安全对话”这样的机制如果得到真正的投入,可能会发挥作用。

重新加入全球协议并展现团队精神或许能恢复一些信任,但前提是美国能克制住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冲动。
坎贝尔和杜如松都强调,盲目对抗中国行不通,美国应在气候或疫情等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与中国合作,同时在贸易和科技领域保持强硬竞争,制定明确的规则并投资创新会有帮助,但美国需要避免那些既伤人又伤己的制裁。
技术将决定未来,杜如松敦促美国加大投入,量子计算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更多资金至关重要。吸引全球人才和保护知识产权是显而易见的步骤,但美国的签证政策和法律漏洞常常适得其反。中国不会停下脚步,美国也不能。

坎贝尔认为,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电影、音乐和大学仍有潜力,支持开放的媒体和学术交流或许能重塑其吸引力,但美国需要停止将“民主”当作大棒挥舞,中国的文化输出正在扩大,美国的软实力若不努力将难以恢复光彩。
美国的霸权时代正在褪色,中国的崛起是一记警钟,而美国似乎还未完全清醒,坎贝尔和杜如松清晰地勾勒出局势,中国的优势,美国的缺陷,以及一条未必能走通的道路,全世界都在看着美国能否停止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