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头也难了!宁愿“自毁前程”也要取悦美国,中国直接撤离援助

郭嘉聊健康 2025-04-18 20:28:38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曾几何时,奥地利与中国间的合作可谓顺风顺水。

根据商务部公开数据,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对奥地利直接投资存量已累计达到4.62亿美元,包括华为5G项目、中车高铁技术在内的多个重点合作,帮助奥地利一度有望成为中东欧数字枢纽。

然而2020年开始,奥地利对华政策突然出现180度大转向,对华为、TikTok等科技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排斥措施,也在涉疆、涉台问题上频繁挑衅。

最终来自中国的一记“撤离援助”组合拳,令维也纳政府感到措手不及。

一、科技合作“去中国化”

奥地利曾是最早在中东欧地区喊出‘5G数字枢纽’口号的国家,但如今却亲手截断了自己的网速。

2019年奥地利电信刚刚与华为签署5G建设合作协议,并获得了中方多项技术和设备的支持。

时任总理库尔茨站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对所有供应商持开放态度,坚守“技术中立”原则。

那一年奥地利大力推进自己在中东欧地区的数字化进程,中方的5G技术在降低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等方面都做出了实打实的贡献。

然而好景不长,从2020年开始,奥地利政府突然翻转立场,以“网络安全”为由,将华为排除在核心网络之外。

到2021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对奥通信设备出口额同比骤降62%,其中很大比例与高端基站设备相关。

2023年,更是连续颁布行政禁令,在政府机构全面禁止TikTok,成了整个欧盟范围内“跟风美国最彻底”的国家,被不少国际媒体评价为“出手过猛,姿态过高”。

“急踩刹车”的后果很快显现。

维也纳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点明了问题所在:华为撤离之后,奥地利5G部署的成本增加了30%,整体工期也延误了至少18个月。

原本计划在欧盟内部领先启动5G商用试验,如今落了个“半路停摆”。

奥地利《新闻报》还披露,此前对TikTok的封禁,让本来依靠短视频平台带动的旅游营销“断流”,相关行业的线上推广损失达2.4亿欧元。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不仅是财务数字的亏损,更是奥地利国家信誉与商业环境受到质疑的写照。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套从“去中国化”的决策看似在“配合美国”,却并未得到拜登政府额外的经济与技术补偿。

奥地利并没有在北美市场获取什么特别开绿灯的待遇,反倒在技术和成本上让自己的数字化建设全面受挫。

至此,在科技领域以“速度和数字化”见长的奥地利,开始在欧盟内竞争力下滑,一条懊恼的评论在社交媒体广为传播:“自己放弃了通往新技术的快车道,如今想回头都难了。”

二、涉疆、涉台问题上的危险试探

中奥关系真正敏感的转折,其实并不止于技术合作的分裂,更在于维也纳方面在涉疆和涉台问题上频频踩红线,作为传统上奉行中立外交政策的奥地利,这样的举动无疑让人惊诧。

2023年,外长沙伦贝格带着官方代表团窜访台湾地区,完全违反了中奥建交公报中的原则。

此举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外交部随即严正声明,甚至在短时期内召回驻奥大使抗议,强调其干涉中国内政的作法“行不通,也毫无益处”。

不少媒体将奥地利的这一动作与此前个别欧洲小国“涉台”举动相提并论,认为这是在“照搬立陶宛的剧本”。

可问题是,奥地利与立陶宛相比,其产业结构更依赖外资,而且规模也更大,一旦遭遇经济报复,所付代价远非立陶宛能比。

更具冲击力的声音还出现在军事层面。

虽然奥地利没有实质性军力投放可言,但高调表态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看来,是对一个长期以中立自诩国家形象的直接打脸。

公然挑战国际法理,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也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奥地利对华的强硬程度已超过了部分“鹰派”国家,但其经济体量的脆弱性却未得到足够重视。

除了涉台,奥地利议会在涉疆问题上也多次发表强硬决议,将中国新疆地区的治理模式与所谓人权争议挂钩。

这样的言论让早已与中国展开旅游、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合作氛围急转直下,更让昔日平衡于大国之间的“地缘斡旋者”身份走向了对华关系的危险边缘。

外界普遍认为,这种操弄意识形态的做法,很可能出自“讨好美国”的政治需要,但代价是“砸了信誉牌子”,最终破坏了中奥建交50多年来逐步打下的互信基础。

三、经济反噬“现原形”

“撒手之后才发现,靠美国填补不了对华关系的窟窿。”随着奥地利在对华政策上越走越远,中国态度也愈加明确。

2024年中国宣布对奥地利撤资10亿欧元,暂停维也纳-萨尔茨堡高铁合作,并陆续在其他项目上釜底抽薪。

可想而知,这样的撤资组合拳对于一个在贸易及基建上高度依赖中方的国家而言,犹如当头一棒。

前期已建成的维也纳-萨尔茨堡高速铁路,原本规划要继续延伸,全线好几百公里的轨道还在建设之中。

按照奥地利政府的预算,前期投入高达60亿欧元。

其中相当一部分期待中国的技术、工程团队与资金注入。

然而中国暂停该项目投资后,工程面临停滞,甚至出现“烂尾”风险,奥地利交通部只能一再表示“努力寻求欧盟或私人资本注入”,但能不能填补资金缺口仍是未知数。

10亿欧元的撤资只是一个数字的开始,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

据奥地利统计局披露,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与中资有关,这些岗位集中在机械制造、旅游、基建等领域。

如果它们遭遇资金撤离或订单取消,将带来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即便奥地利政府紧急伸出援手,也难以短期内逆转局势。

此外,双边贸易也在急速下滑。

商务部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中奥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了44%。

到2024年第一季度,对华出口再度下降28%,而其中最受冲击的就是机械设备、汽车配件和工业产品。

在农业方面,中国海关总署暂停奥地利猪肉进口许可,也进一步冲击了奥地利每年3.7亿欧元的农产品出口规模。

当面对“断崖式退资”时,许多人会问:能否从美国、欧盟或其他国家找到替代?现实并不乐观。

根据维也纳经济研究所与奥地利央行的联合研究,美国对奥直接投资仅占中国撤资的15%。

至于欧盟所谓的“全球门户”计划,也没有为奥地利开设特别的倾斜通道。

有声音认为,奥地利想依靠德国或法国来填补中国留下的经济空置,但这些主要欧盟大国自身亦在面对国内发展挑战,无力顾及。

于是奥地利不可避免地陷入“结构性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深度融入中国供应链多年的国家,一旦选择政治性“切割”,并非简单的“撕毁合约”就能解决。

奥地利央行在一份警示报告中提到,“对华脱钩”将导致GDP年增长率在未来长期内永久性降低0.8%-1.2%,这是个极其高昂的代价。

传统支柱产业如机械制造和旅游业,更要面对客户与市场的萎缩。

在大国博弈加剧的当下,奥地利尝试同时捞取政治收益与经济好处,却忽视了“信誉”这一关键因素,终在各方眼中显露了“投机”与“不稳”的一面。

许多观察家会追溯到冷战时期,彼时奥地利曾以“永久中立国”在东西方夹缝中巧妙周旋,赢得了尊重与外交空间。

当年奥地利在分裂的世界中保持平衡,今天却陷入选边困局,一纸‘中立原则’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不过从目前的欧洲政治氛围看,奥地利决策者在短期内“回头”的难度很大。

美国在不断拉拢欧洲盟友对华为、TikTok实施制裁,也在涉台、涉疆问题上鼓动部分国家出头。

这种外部因素和内部舆论结合,很可能让奥地利继续在政治上激进表态,加深与中国的矛盾。

对一个小国而言,这无疑是自陷“远交近攻”的困局,日后真要重修旧好,怕也不再容易。

“想回头也难了”并非夸张说法,而是某种现实写照。

结语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小国一拍脑袋就能游戏的舞台。

奥地利如今的窘境正说明:在国际秩序日益复杂的当下,信誉往往比一时选边站队更为宝贵。

与中国走到今天这样剑拔弩张的程度,并非奥地利一开始所愿,但一旦踩破红线,自然会被视为破坏合作基础。

历史给出的镜鉴无外乎一点:中奥之间并非毫无挽回之机,但建立互信、重新修复商业与外交合作,必须建立在承认彼此核心利益、遵守既有承诺的前提之上。

国与国之间终究要靠利益与信义维系,“背信者,终被弃”的道理已摆在眼前。

是否还有回头路?对奥地利而言,最难的或许是下定决心拨开政治迷雾,让理性重回对华决策。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15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