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迅速读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

曼容看军事 2023-05-01 22:43:00

1.本书背景

《八月炮火》是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著作,之所以取名《八月炮火》,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首先,作者芭芭拉·塔奇曼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称霸野心,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综合交错、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接着,作者将一战分为“计划”、“爆发”、“激战”三个部分,描述了各国的战略规划和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以上种种因素对战争所造成的影响。本书史料丰富,文笔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大战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决定性战役,让读者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的真实原因和其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本书于1962年在美国首版,立刻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著名史学家费正清对本书推崇备至,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将本书赠送给英国首相麦克米伦。

2.1 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惨烈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21个国家的6500万人参战,战争中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另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战争引起的瘟疫和饥荒。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以英国、法国、俄国为代表的协约国集团,以及由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组成的同盟国集团。这些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富裕的国家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惨烈的战争?

这就要从1907年英、法、俄三国组成协约国集团谈起,可以说英、法、俄这三个国家相互同盟是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情。在历史上,英国与法国曾经互为世仇,从公元11世纪至19世纪的800多年,战事不断;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之后,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共和制国家,法国民众心里也十分厌恶君主制国家,尤其是英国,可以说英法矛盾是非常尖锐的。

同样,英俄关系也并不友善。英国人不喜欢俄国人,对俄国的扩张行为感到不安,对俄国驱逐和屠杀犹太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俄国人也打心底讨厌英国,由于英国的介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接连遭受惨败,引起国内动荡,严重危及沙皇的统治基础。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将所有对英国的厌恶都凝结为一句话:“英国人都是卑鄙的犹太人”。不过,就是这样的三个国家,却在更大的威胁面前,非常顺利地结成同盟关系。这个更大的威胁是谁呢?答案就是德皇威廉二世。

2.2 更大的威胁——德国

虽然1871年的德国统一,造成欧洲各国一定程度的警惕,但各国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还不至于造成一场全面性战争的爆发,德皇威廉一世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努力维持势力均衡,采取较为低调的外交策略。然而,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之后,立即开始破坏欧洲的势力均衡局面,亲身示范什么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大敌人便是法国,并且双方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签下带有羞辱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割让了阿尔萨斯和诺林两省的大片土地,约占法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还赔偿了德国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在当时这笔钱约等于1500吨黄金。从此,法国人对德国恨的是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一点威廉一世和俾斯麦非常清楚,他们一方面极力避免与法国直接发生矛盾,另一方面尽量拉拢其他欧洲国家,形成孤立法国的包围网。

威廉二世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外孙,本来可以与英国维持良好的关系,但是他即位后,便将爷爷威廉一世和前任宰相俾斯麦的劝诫置之脑后,当时德国掠夺了29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但仍不及英国殖民地总数的十分之一,所以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将目光盯上了英国的殖民地,公开表示要在海外跟英国争夺殖民地。为此德国还大力发展海军,决意与英国人在海上一争高下,并在英国殖民地煽风点火,制造摩擦,深深触动了“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敏感神经,逼得英国必须将德国当成竞争对手,在这一点上,英法达成共识,同盟成立。

本来,俄国和德国的矛盾应该是最小的,德皇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也是独裁统治的君主,应该说可以维持不错的关系。同时,德国与俄国有漫长的国境线,如果德法开战,德国不可能承受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所以拉拢俄国是必须选项。但威廉二世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常常沉醉在极端民族主义之中,妄图建立一个德意志风格的新世界,在沙俄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的问题上,有意偏袒同为日耳曼民族的奥匈帝国,轻率地废除了《德俄再保险条约》,公然向俄国宣告:德国将帮助奥匈帝国对抗俄国。面对德国的胁迫,俄国只能与英、法结盟。至少,俄国可以从英国那里得到伊朗北部的控制权;来自法国的巨额资本也源源不断的投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俄国政府的财政压力。

就这样,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成立;另一边,德、奥、土也成立了同盟国。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格局形成。不过,相较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伙比较曲折,此时的土耳其已经沦为“西亚病夫”,任人宰割。面对欧洲大国的虎视眈眈,土耳其一直希望加入“协约国”,以求自保,但是俄国正在找机会瓜分土耳其,英国和法国也十分轻视土耳其,所以协约国前后6次都拒绝了土耳其的结盟请求,怀着对协约国的悲愤,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

2.3作战计划

随着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欧洲各国之间已经明确了敌我关系,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也就是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铁路网发达的优势,先行击败西线的法国。这时的法国为了防御德国进攻,在150公里的德法边境上,修筑了漫长的堡垒防线。德国希望能够借道比利时,如果比利时不同意,就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占领比利时,从而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直捣巴黎,只用1个月的时间,快速打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东线的俄罗斯。因为俄罗斯至少要6周才能完成军事动员。

虽然法国提前知道“施里芬计划”,但法国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法国参谋部始终认为:英国是比利时的保护国,德国绝不敢贸然袭击比利时。所以,法国没有在法比边境布置军队。此时的法国战略计划是依靠自身强大的防御工事拖住德军主力的正面攻势,然后出兵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速战速决。可以说,德法双方的战略都是以速战速决为目标,通过决定性战役决一雌雄。

2.4为什么会是萨拉热窝事件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呢?

虽然,法国和德国互为仇敌,也制定好了消灭对方的计划,但是战争并没有在两国之间直接爆发,而是在巴尔干半岛引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巴尔干半岛这个地方由于复杂的民族矛盾,素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在沙俄支持下,塞尔维亚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企图兼并属于奥匈帝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建立一个泛斯拉夫国家。这就让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矛盾十分尖锐。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史称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挑起战争的好机会,马上向奥匈帝国保证,支持他进攻塞尔维亚,在新仇旧恨和盟友的保证下,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并不是塞尔维亚的军事盟国。但是长期以来在巴尔干势力扩张上屡屡遭受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遏制,作为盟友的英国和法国也不积极支持,尼古拉二世急需一场重大的胜利唤起人民对他的支持,所以俄国根本不打算在小规模的、可控的军事冲突中耗费精力,只想打一场全面战争,把所有的大小盟国和对手全部拖进来,进行“最后的审判”。1914年7月28日,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法国宣战,同时按照“施里芬计划”进攻比利时,朝巴黎进发。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一时间,欧洲各国打成一团,终于印证了俾斯麦的预言:“欧洲大国总有一天会为了几个巴尔干的蠢货打一场欧洲大战。”

2.5迅速决战计划的破产

然而战争打响后,3个关键性事件超出了参战国的预料,德国和法国的速决战计划破产。第一、德国遭受了比利时的顽强抵抗,虽然德国还是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边境,并占领了法国的东北地区,但是进攻巴黎的日期被大大拖延。英国远征军已经开始源源不断运抵法国。第二,法军出兵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计划踢到了铁板,法军无法攻破德军的防御阵线,巴黎又陷入危及,法军只能撤退,移师北上拱卫巴黎,法军的“第十七号计划”宣告破产。第三,俄国人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战争动员工作,大军压境东普鲁士,德国为确保东线安全,不得不从西线调来援军,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9月,英法联军趁德军支援东线战场的机会,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整个西线形成拉锯式的阵地战局面。至此,各国都被困入陷进里,因为战争头三十天没有打出结局而形成的陷阱。

3.历史启示

一战是以同盟国战败告终,但是德国也并非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性。作者在装着施里芬计划的档案袋内,找到了另一份攻打俄国的计划,威廉二世也曾经向德军指挥官小毛奇元帅提起过该方案,但是小毛奇的性格过于谨慎,他以军用物资转运到东线需要1年的时间为借口,否决了该方案。德国的铁道兵师师长冯施塔布将军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议论进攻俄国的方案,他说以当时德国铁路的运输能力,军用物资从西线调往东线,只需要两周,所以在进攻法国前,德国还是有做战略调整的机会;并且西线战争打响后半年,小毛奇也曾向冯施塔布承认,进攻法国是一个错误,德国应该先将东线的俄国击溃,再回头消灭法国。假设德国当时真的选择先击溃俄国,是否能改变战争结果呢?虽然历史无法被假设,但还是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4.结论

芭芭拉·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罗列出大量的史料和证据,其实不难看出,她在试图不断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去思考如何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类悲剧的发生。开战前,欧洲各国都认为这场战争不会造成多大影响,顶多半年内就会结束。但是双方开战后第一个月,就有几百万士兵伤亡,人类第一次见证现代化战争的恐怖。如果就此收手,也许战争不会像后来那么惨烈,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悬崖勒马,果断停止战争。

英国和法国作为坚持到最后的战胜国,反而国力被大幅削弱,失去了大量殖民地,美国则趁机掌握了世界主导权;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作为战败国被肢解为几十个小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上台,沙皇家族被秘密处决……这样的结局,相信是欧洲各国都不曾料到,也不愿意看到。然而,仅仅时隔二十五年,欧洲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同样凄惨的结局。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今天,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其实谁也说不准,正如同黑格尔所讲:“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4 阅读:104
曼容看军事

曼容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