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排位战,正在白热化。
前三季度GDP排名出炉,宁波和天津的竞争态势极为胶着——差距已经缩小到29.57亿。这对于两座万亿体量的城市来说,已是微乎其微。
从当前的态势来看,2024年宁波有望追上甚至一举超越天津。下一步,很快就要冲击GDP前十阵营,挑战“守门员”南京了!
近年来,宁波的进步神速,几乎几年就上一个台阶。
2017年,宁波距离天津的GDP差距还高达2300亿。天津的经济体量,比当时的宁波高出22.7%之多。此后,宁波一路追赶,不断缩小差距。
过去三年,宁波和天津的差距更是肉眼可见地缩小:2021年是1100.15亿,2022年是607.04亿,2023年只有284.5亿。
今年前三季度,宁波经济增速为5.3%,高于天津的4.7%。增速只有4.4%的南京,想必也感受到了宁波的压迫感。
宁波,何以狂飙突进,势头如此凶猛?
2024年,宁波的经济韧性十足,取得的成绩相当不简单。
要知道,今年外贸形势并不太平,风急浪险,而宁波的经济外向型的特征非常明显。2023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12779.3亿元,占全年GDP的比重高达77.6%,外贸依存度相当高。
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两年不少外贸型城市,都受到国际大环境影响,经济一度出现失速。比如,珠三角的佛山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均为负增长。
同样是外贸城市,宁波的经济数据表现却是一个字——稳。
前三季度,宁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5.8%的增速。
宁波制造,凭什么扛得住冲击?
有一句话“只挖一米宽,挖一千米深”,用来形容宁波的制造业非常贴切——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专和精,在细分领域持续耕耘,做到极致。
宁波的专与精,做得有多牛?
比如,一家叫舜宇光学的宁波企业,全球每3部安卓手机,就有1部的光学镜头是它生产的。
除此之外,全球高精度机床40%的切割丝,来自博德高科;全球9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厂的旋梭,来自德鹰精密。这些企业,都来自宁波。
把一项工艺做到“不可替代”,就不太容易被市场淘汰。
作为低调的工业强市,宁波盛产制造业的“单项冠军”。在宁波308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的有76家、世界前三的有171家、全国第一的有205家。单项冠军企业的数量,宁波连续多年都是全国第一。
在去年公布的前五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宁波以352家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苏州,远高于经济体量差不多的天津、南京。
可以说,宁波就是一座“小巨人之城”,实力深藏不露,但绝对不容小觑。
近年来,在“专和精”的基础上,宁波的产业又多了很多“新”的特色。
今年前三季度,宁波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和高新技术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7%、13.4%、13.3%和9.9%,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增速。
特别是作为传统的汽车工业城市,宁波近年还在直追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在宁波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比较出名有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领克等品牌,此外宁波的企业还是宁德时代等电池生产商的重要供应商。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波立下军令状:
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要超过70万辆,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要超过50%。
看来继西安、重庆、合肥之后,宁波也将加入到新能源汽车之城的争夺中,夯实底气。
宁波进步如此之快,除了自身能力出众外,也得归功于它“生在了好地方”。
长三角的协同发展能力,实在太强了。以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为例:
上海本地,提供由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
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
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
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在这种高度发达的产业协作之下,宁波只需要专注于其优势产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上下游产业链,都可以在城市圈内解决,因此才能在“专精特新”的路上越走越好。
长三角整体的耀眼,也许会盖过了宁波的光芒,但却从没有埋没这块璞玉。这些年来,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在倾注资源,帮助宁波补齐短板。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宁波作为海港城市,曾经的交通区位并不好。从地理位置上看,宁波孤悬在杭州湾的南岸,虽然海运发达,但是陆路上却属于交通末梢。在第一座跨海大桥通车之前,从宁波坐车前往上海,要沿着杭州湾绕上一大圈。
为了把宁波纳入上海的“半小时经济圈”,在原有的杭州湾大桥的基础上,财大气粗的长三角大手一挥,连续规划了两座跨海大桥:
一条是沪甬跨海通道,总里程约70公里;另一条则是沪舟甬跨海大通道,直接深入海中,连接着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分别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和世界第一大货运港。
这两条跨海大桥的建设投资,保守估计都要超过2000亿元。放眼国内,罕有其他区域有这样的实力。
在城市抱团能力上,长三角甚至比大湾区还要更胜一筹。在全国26座万亿城市中,长三角地区独占9座,是中国万亿俱乐部最密集的区域。
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发挥出了“1+1>2”的效果。
此外,向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宁波,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商业文明,奠定了极为优异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尤其发达。
作为“五口通商”中最早开埠的地方,宁波在近代中国的开放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宁波帮”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以至于有了“无宁不成市”的说法。
直到今天,宁波籍的企业家仍然是中国民营经济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比如比亚迪的老板李书福、网易的创始人丁磊等。
除了商人多,宁波还是中国的院士之乡。
截至2023年,我国的“两院”(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的籍贯里,宁波以121名的数量位居榜首。宁波籍的科学家,就有中国的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这座底蕴极为深厚的海港城市,虽然一直以来缺少足够的关注度,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是长三角除了上海外最不可或缺的城市。
因为这里有整个长三角地区最优质的深水良港,不冻不淤,可以容纳巨轮候潮进出。去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3.24亿吨,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
从宁波驶出的货船,不仅载着长三角的商品航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还承担着长三角最重要的原材料转运功能:
这里每天要装卸29万吨煤炭及其制品、38万吨原油、65万吨矿物建材、80万吨铁矿石,为工业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
一个宁波舟山港,撑起了长三角经济的半边天。对于中国来说,宁波就是长三角的心脏,一个永不停息的起搏器。
也正因如此,宁波的崛起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都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城市之间的竞争,百舸争流,各展所长。
渤海湾畔,天津在不断补齐短板,奋力赶上。南京迎来了今生最强的对手,宁波的有力挑战,也会激发出六朝古都的新活力。
已经拉满加速度的宁波,有没有希望搅动中国经济前十的格局,成为头部阵营的一条新“鲶鱼”?
在最新获批的《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国家对于宁波的定位已经明确:
城市性质上,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上,宁波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宁波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代表着宁波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一极;另一个是现代海洋城市,代表着宁波逐浪而生、因海而兴的过去,以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海洋文明的未来。
面朝大海的宁波,是否能涉狂澜若通衢,成为城市竞争的弄潮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