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调宣布“灰鲭鲨”!中国紧随其后:突破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瓶颈

小彭的灿烂 2025-02-11 06:04:50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当今全球军事格局中,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已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被视为改变未来战争规则的关键力量。

2024年9月11日,美国高调宣布其首款空射型高超音速导弹“灰鲭鲨”完成全平台测试。

这本是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一次重要进展,五角大楼上下也为此松了一口气,似乎看到了在这一领域追赶中俄的希望。

而还没等他们高兴太久,2025年1月19日,中国紧接着传来重磅消息:成功突破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技术瓶颈。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再次将中美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竞争,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我们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究竟有多厉害?中美两国的军事又存在怎样的差距呢?

【美国“灰鲭鲨”闪亮登场】

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的赛道上,美国历经波折后,终于迎来了“灰鲭鲨”的亮相。

长期以来,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却因技术难题和项目管理等问题,进度远远落后于俄罗斯和中国,这让美国军方倍感压力。

为了扭转局势,“灰鲭鲨”应运而生,其研发旨在为美国空军和海军提供一种具备高机动性、高速度的空射型精确打击武器,以满足未来多样化作战需求。

从性能参数来看,“灰鲭鲨”确实有着亮眼之处。

它弹长约3.96米,弹径约330.2毫米,弹重约589.67公斤,身形较为小巧,这使得它能适配多种战机。

该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运用“助推-滑翔”原理,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这种高速飞行能力让它能在短时间内抵达目标区域,大大压缩了敌方反应时间。

在战斗部方面,它搭载着一个重58.967公斤的战斗部,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灵活换装高爆、钻地等多种类型战斗部,无论是打击坚固工事,还是摧毁海上移动目标,都能游刃有余。

制导方式上,它结合了惯性制导和GPS制导的复合制导体制,即使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依靠惯性制导保持一定精度,而GPS制导则进一步提升了打击精度,确保准确命中目标。

在挂载平台上,“灰鲭鲨”展现出强大的通用性。

它可通过BRU-32等30英寸重型发射架挂载,能搭载在F-15、F-16、F-18、F-22、F-35系列以及P-8等多种战机上。

以F-35系列战斗机为例,单架次最多可挂载6枚,其中四枚挂载在两侧

机翼下外挂架,两枚挂载在机腹弹舱内,大大增强了战机的火力输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还计划开发陆基版和海基版,陆基版采用集装箱发射系统,海基版通过MK41通用垂发系统发射,届时将构建起陆、海、空全方位的打击体系。

美军对“灰鲭鲨”寄予厚望,将其视为改变空战规则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中国突破技术瓶颈】

就在美国为“灰鲭鲨”的进展沾沾自喜之时,中国在高超音速空空导弹领域传来捷报。

2025年1月19日,中国官方正式宣布突破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技术瓶颈,这一消息瞬间在国际军事领域引发强烈震动。

此前,全球范围内空空导弹的飞行速度大多被限制在4马赫以下,主要原因在于高超音速导弹面临着诸多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

而中国此次突破,无疑是在军事科技领域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从技术层面深入剖析,中国科研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成功攻克了多个关键难题。

高超音速飞行带来的高温问题,是首当其冲的挑战。

当导弹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飞行时,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可达上千摄氏度,这对导弹的材料、结构以及内部电子设备都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耐高温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具备优异的隔热性能,还能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机械性能,确保导弹外壳在高速飞行中不会因高温而熔化或变形。

同时,在导弹内部,采用了高效的热管理系统,通过特殊的散热结构和冷却液循环,将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保障其正常运行。

精确制导技术在高超音速条件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速飞行导致导弹的机动性大幅增强,传统的制导算法难以满足其快速变化的飞行轨迹需求。

中国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模拟试验,开发出全新的制导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实时感知导弹的飞行状态和目标的动态信息,并快速做出精确的轨迹修正指令。

即使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也能确保导弹准确无误地锁定目标。

黑障通信难题同样被中国科研人员成功攻克,当导弹高速穿越大气层时,会形成等离子体鞘套,这层鞘套会屏蔽电磁波,导致导弹与外界通信中断,使导弹成为“瞎子”和“聋子”。

中国科研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等离子体鞘套通信技术,通过对鞘套的电磁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合适的通信频段和调制方式,实现了在黑障环境下的稳定通信。

同时还研发了备用通信链路,在主通信链路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切换,确保导弹在飞行全程都能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

这一技术突破对我国国防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战略威慑层面,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使我国具备了对敌方战略轰炸机、预警机、加油机等大型高价值目标实施超远距离精确打击的能力,有效遏制了潜在对手的空中威胁。

【中美技术深度剖析】

中美在高超音速导弹技术领域的发展,犹如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背后蕴含着技术层面的巨大差异。

在科研投入上,虽然美国整体科研投入巨大,但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投入相对分散,且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资金时常出现波动,导致研发进度受阻。

而中国对高超音速武器技术高度重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形成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为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战略规划方面,中国有着清晰明确的长期战略规划,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条不紊地推进高超音速武器技术的发展。

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创新作用,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规划缺乏连贯性,受政治因素和军事战略调整的影响较大,经常出现项目变更、下马等情况,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

【结语】

中美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的竞争与发展,是全球军事科技进步的缩影。

从美国“灰鲭鲨”的问世,到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技术瓶颈的突破,这一系列事件见证了两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不懈探索与激烈角逐。

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军事战略格局,也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醒着我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科技强军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关键所在。

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防科技水平,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主动,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让我们持续关注国防科技的发展动态,为我国的科技强军事业加油助力,共同见证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资料:

参考消息在2024-09-13关于《追赶中俄,美研发“灰鲭鲨”高超音速导弹》的报道

中华网军事在2025-02-01关于《俄媒消息:中国新型秘密“大杀器”正在测试,美军B-21面临挑战》的报道

0 阅读:16
小彭的灿烂

小彭的灿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