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里纳特的新娘》,这部上映于2017年的电影,虽然受众层面不广、票房不高无法与国际大片媲美,但它却富有值得探讨和重视的意义。这部电影在豆瓣仅有300多人参与点评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7.1的评分。

《伯德里纳特的新娘》是由沙沙克·科海坦编剧与执导,宝莱坞演员瓦伦·达瓦和艾莉雅·布哈特主演的一部电影。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伯德里(瓦伦·达瓦饰演)高中毕业就跟着富商爸爸混日子的快乐青年,拽拽的他总把自己标榜为詹西市最好的男人。在普拉卡什的婚礼上,伯德里邂逅了美丽动人的韦德希(艾莉雅·巴特饰演)。为了捕获韦德希的芳心,伯德里主动替她的家人解决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双双坠入了爱河,但是浪漫的爱情始终没有战胜韦德希心中的空乘梦想。在两人的结婚典礼上,韦德希为了心中的梦想毅然选择逃婚。
很多人在观看电影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在世不要在拥有一点点幸福的时候抛弃心中的理想,因为那时的幸福是片刻的,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才会拥有可以控制的幸福。韦德希,一个有才华、有理想、自主独立的女性代表,为了自己的梦想敢于挑战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与思想,这是新一代女性的榜样。今天我将从成长型思维、自我选择效应以及玛格丽效应三方面分析韦德希选择逃婚的原因。

影片开端就有两处地方可以证明韦德希是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第一处是韦德希与男友萨加尔打算一起开一家美发沙龙,此事虽然被萨加尔欺骗了感情与金钱,但从韦德希与家人的沟通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她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是伯德里父亲派人到韦德希家提亲。韦德希父母在失去巨款金额后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希望女儿从此放弃心中的梦想安心嫁人。此时,韦德希再次表现出体内的与众不同,好比她对父亲说的:爸爸,我不想嫁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终身成长》一书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指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最极致的表现是不被过往所束缚、不被情仇所困,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固定型思维”的影响下,詹西市大部分女性都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她们认为结婚就是自己的终身事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丈夫赋予的。然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韦德希并不认为,她觉得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让自己主宰人生、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活出自己的价值。
金星曾说:女人一定要坚强,属于自己的生活一定是自己挣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因此,在“成长型思维”的影响下,韦德希为了心中的梦想敢于一再挑战父亲的“权威”。
网络上有人曾对成长型思维的特点总结为:欢迎挑战、拥抱变化、总是寻找机会、凡事皆有可能、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等等。韦德希虽然生长在一个充满“固定型思维”的环境里,但她身上体现的却是“成长型思维”,身上的学识与心中的梦想让她充满力量与自信,让她敢于挑战一切新鲜事物,也让她具备了敢于说“不”的勇气。
在“自我选择效应”影响下,韦德希想拥有一段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而不是被安排的生活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自我选择效应,它指的是:自我选择的逻辑点在于自我存在,而自我选择无非就是自我存在的不断充实。”
在《伯德里纳特的新娘》影片里,韦德希面对着一则关于空姐培训学院的招聘广告陷入了沉思。她问姐姐为什么要结婚?姐姐的回答是:她的快乐在地面,而不是天空。也许韦德希无法忘记心中的空乘梦想,如她向姐姐说的:“伯德里人很好,但是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我的人生向往是其他东西。”

这段与伯德里的恋爱关系中韦德希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她清楚知道眼前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按照全家人的意思与伯德里结婚婚;二是坚持自己的梦想,成为詹西市第一个“逃婚”的女性。詹西市是一个父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如果韦德希遵循家人的意愿与伯德里结婚,她将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一生只能成为丈夫光环下的女人;如果韦德希勇敢地带着梦想出逃,她就可以演绎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无论成功与否都将对她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或许,韦德希的心里也曾陷入矛盾,但是她的这个矛盾战胜不了她追求梦想的决心。异于常人的韦德希最终选择了带着梦想出逃、告别被安排的生活,孤身一人到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空乘梦想,去创造一段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进化的历程中,渺小如尘埃的你的选择,至少对这个个体而言,有无限的意义。

在“自我选择效应”影响下,韦德希勇敢地带着梦想出逃,是韦德希打造自己说了算的人生的起点。为了保存这份具有特殊意义的新起点,她宁肯让自己背负上“逃婚”的罪名。
在“翁格玛丽效应”影响,韦德希需要的是亲人的接受与鼓励“翁格玛丽效应”是教育心理学术语,她的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其核心是鼓励。
影片中,韦德希带着空乘梦想“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这里她如愿找到一份空姐工作。当她满怀信心决定告诉父母这则消息时,希望父母能理解她当日的行为以及鼓励她努力工作,但韦德希只得到母亲的“好心规劝”与父亲的无声责骂。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最在意的人每天都在否定你。
韦德希小时候也曾把成绩单拿给父母看,然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父母永远把注意力集中在哥哥身上。这样的行为对她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好比韦德希曾对伯德里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一直想成为他们的儿子。”或许是韦德希无法改变父母的传统观念,所以她用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克服自己这种渺小羸弱的感受。
著名教育家德雷克斯有一句名言,“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詹西市是一个父权社会极其严重的地方,韦德希作为家里的小儿女,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感受过父母的鼓励。电影的结尾,伯德里对韦德希说:“你为什么想成为他们的儿子,你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女儿了。你身上撒发着惊人的力量,你在这里开创了自己的世界。”在这一刻,韦德希留下了开心的眼泪,她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理解与鼓励。

沙沙克·科海坦镜头下的韦德希还是很让人羡慕的,她生活在充满“固定型思维”的环境里仍然有勇气挑战传统观念,通过自身努力拥有一段自己说了算的人生。韦德希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虽然我们不赞同韦德希的“逃婚”行为,但我们欣赏她对梦想的执着与认真。因此,我们不妨学习韦德希遵循自己的内心意愿,活出自己的价值。
陈岚在《成为主角》一书中说:“工作时你有技能价值,消费时你有消费价值,在家里你有家庭成员的价值,和朋友相聚是你有陪伴和情感的价值......”电影里,韦德希依靠自己的价值不仅同化了身边人,也成功地同化了两个家庭对女性的尊重。请记住,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女性,千万不要过度依赖他人,更不要物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