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1985年杭州丝绸厂:车间女工都很漂亮,食堂饭菜丰富让人羡慕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5-02-12 13:34:50

古人云:“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杭州丝绸历史悠久,素有“丝绸之府”之美誉。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因此足以证明杭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

1985年,有外国摄影师Alain Le Garsmeur来到杭州,他惊讶地发现,丝绸车间里大部分都是女工,长得都很漂亮。虽然当时的工资并不是很高,只有几十块钱,但她们工作一丝不苟,认真投入,令人敬佩!

不仅如此,摄影师还拍到了女工们吃饭等生活瞬间。她们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让人为之动容。

1985年,杭州丝绸厂里的清洗车间里,女工们正在水池里清洗蚕茧,然后放进黄颜色的塑料框里。在她们身后的机器上,挂着三张先进荣誉奖状。从她们的年纪看,应该是厂里的老员工了。

据一些老工人讲,那个时候工资才三十多块。五分钱就能吃顿有肉的饭菜。有班上,有工资,有房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在另外一个车间里,女工们坐在操作台前忙碌着。桌面上堆放着清洗过后的蚕茧,洁白无瑕。她们正在日光灯之下认真筛选出最优质的蚕茧。面前的竹筐里,是挑拣出的蚕茧。

蚕茧制作蚕丝的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选茧、剥茧、煮茧到输茧至繅丝车间。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女工们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这也是一个蚕茧筛选车间。选茧过程就是将双宫、穿头、黄斑等无法繅丝的下茧挑选出来,才能保证繅丝的正常。照片中,几名女工戴着花头巾,看上去像是少数民族的妇女。

一名女工坐在椅子上,脚踩着踏板,将一根根蚕丝缠绕在卷轮上,最终成为一条丝带。这名女工年轻漂亮,穿着时尚的上衣和裙子。身后的墙上,挂着灭火器。

1985年,杭州丝绸厂的接头车间里,一名女工正木架子上工作。墙上挂着“接头工岗位责任制”牌子以及奖状。墙上还贴着“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热烈欢迎日本青年”的宣传画。

这是接头车间的全景照,一群女工正将转轮上的蚕丝盘成麻花状。在她们身边的竹筐里,放着已经盘好的丝线。

女工们在一排排机器间忙碌着,这里生产的优质丝绸源源不断出口到国外。80年代的工人地位高,生活比农民好太多,有优越感。

据说,在80年代,一家五口人用四十元的工资,就足以确保全家人的温饱,甚至还能让孩子接受中小学教育。照片中,女工手腕上带着一块金色的坤表。

老一辈人讲,80年代初期,市场上大米的价格在每斤一毛到两毛钱,四十块钱全部用来购买大米,可以买三百斤左右。现在大概需要八九百块钱了。

这是杭州丝绸厂的染色车间。洁白的蚕丝被染成了粉红色,看上去很漂亮。一位梳着长发的女工正在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车间规模很大。

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丝绸业是共和国的功勋产业。拿浙江省来说,当年十亿美金的出口外汇,丝绸行业就占了两个多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昔日辉煌的丝绸业如今却已逐渐走向没落。现在杭州只剩下两个厂还活着。一个是都锦生,一个是福华。

1985年,杭州丝绸厂里其实也有男工。照片中一名年轻男工正在操作机器。他们从事的工种需要体力,因此男工比女工有优势。

1985年,杭州丝绸厂的食堂里,工人们正在窗口前排队打饭。黑板上写着各种饭食,花样繁多。食堂里宽敞明亮,不少职工围坐在一起吃饭。

两名年轻女工,打完饭后端着碗回到宿舍里吃。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有班上,食堂里的饭菜还不错,两人脸上洋溢着青春灿烂的笑容。

几名年轻的男工,坐在食堂里的餐桌前吃饭。他们还买了啤酒,边吃边聊,对自己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他们身后的墙上,贴着时代标语。

从照片上看,厂里的饮食条件不错。工人们吃的是米饭,有蔬菜和肉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结束语:1985年杭州丝绸厂工人们工作和生活照片,其实也是80年代工人们的一个缩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虽然距离现在已经过去40年了,但仍让人记忆犹新,这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0 阅读:9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