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至此,蝉始鸣,半夏生。
夏天最美的时候,在夏至。
微雨过,小荷翻,是荷塘里的月色,撩动了夏日的清风,把夏至轻轻吹来,在葡萄架上叮铃。
鱼戏莲叶间,蝉鸣深涧中,几度物换星移,几许日影斑斓,在盛夏的绿荫下闻荷香,在热烈的时光里尽余欢。
夏至,带着古典的韵味,落入古诗词里,唯美了岁月,氤氲了流年。
01夏至过东市.其一
宋·洪咨夔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诗人洪咨夔是南宋诗人,他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夏至时节东市水乡的宁静与美好。
“涨落平溪水见沙”,首句开门见山,直接描绘出夏至时节,溪水因涨落而清澈见底的景象。溪水的涨落不仅带来了水量的变化,也使得河床上的沙子得以显露。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绿阴两岸市人家”,这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夏至时节东市两岸的景象。绿树成荫,为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一丝凉意。而绿树掩映下的人家,则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和温馨感。这里的“市人家”既指市场中的商贩,也指居住在两岸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存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晚风来去吹香远”,这句诗通过描绘晚风将花香吹远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夏至时节的氛围。晚风轻轻吹拂,带来阵阵花香,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宁静与美好。同时,“吹香远”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哲理。
“蔌蔌冬青几树花”,最后一句诗以冬青树开花作为结尾,既点明了夏至时节的特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喜爱。冬青树在夏至时节开花,虽然不如春花绚烂,但也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感。而“蔌蔌”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轻盈和摇曳,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至时节东市水乡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02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其一
南宋 · 魏了翁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
诗人洪咨夔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诗人,这首诗是诗人魏了翁夏至日所作,写出了此刻诗人的特殊心境和感受。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
前两句诗开篇即表明诗人的身份——一位书生,习惯于居住在乡野的茅庐之中,对于这庄重肃穆的省府居处,他感到既陌生又新奇。这里的“潭潭”一词,用来形容省府居处的深邃和庄严,与诗人所习惯的“野人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
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省府居处以书为伴的充实。黄昏时分,他独自坐在紫微阁上,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只有满屋的书籍与他为伴。高大的“紫微阁”里有满屋书香,独自一人的诗人也不再孤独和寂寞。
寂寥的夏至日,诗人并没有感到沮丧或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阅读和学习,从书籍中寻找乐趣和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写出了既感到新奇和陌生,又感到孤独和寂寞的感受。但正是这种孤独和寂寞,让他更加专注于阅读和学习,从书籍中寻找乐趣和慰藉。这种心境和感受,不仅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性格和品质,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书籍和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03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其一
宋·杨万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中的一首,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时分,诗人与友人陈履常漫步溪上的宁静画面。
“夕凉恰恰好溪行”,首句直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夏日的傍晚,凉爽宜人,正是漫步溪上的好时光。诗人用“恰恰好”来形容这种宜人的凉爽,既表达了对天气的满意,也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暮色催人底急生”,第二句承接首句,描绘了暮色渐浓,天色渐晚的情景。
这里的“催”字用得十分巧妙,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漫步溪上的愉悦心情,仿佛连时间都在催促他们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半路蛙声迎步止”,第三句突然转折,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行走中突然听到的蛙鸣声。
这种声音打破了溪上的宁静,但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不适,反而增添了一种生动和亲切感。蛙鸣声的出现,仿佛是在欢迎诗人的到来,也像是在与他们分享这宁静的傍晚。
“一荧松火隔篱明”,最后一句诗人再次转换视角,将目光投向了远处的松林。
只见一束火光在松林中闪烁,透过篱笆,显得格外明亮。这束火光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象征着希望和温暖。在这宁静的傍晚,这束火光仿佛成为了诗人与友人心灵的寄托,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整首诗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宁静、美好和温馨的氛围。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