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古诗词丨苏轼笔下的初春,春意盎然,写尽人生百味

小高语文在线 2024-03-13 00:34:44

来源: 陇上诗书

【1】

如梦令·有寄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请告诉东坡,我困守在翰林苑无法前往。自从我离开后,不知有谁到访过此地?想来是大雪压桥,断了来路?我想回去,我想回去,徜徉在东坡,沐浴在催耕的春雨中。

苏轼1080年2月抵达黄州,1084年4月离开黄州,在黄州生活了四年有余。回到京城的他虽说摆脱了罪官的身份,但他和司马光之间的嫌隙并没有化解,又遭到他人的排挤,心情很不顺畅。

诗题中的“有寄”二字,饱含深情,好像一封情书似的。东坡见证了他四年的酸甜苦辣,如今却只能被抛在身后,怎能不思念。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这两句交代了词人的现状,同时传递出对东坡的思念之情。黄州有什么?竟让词人对它念念不忘?黄州有词人的躬耕三友、有保证了他衣食的数亩土地、更有他磨炼心性的见证。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这两句紧贴上面的“传语”二字,也就是说是传语的内容。词人离开黄州,北归京城,他心里明白,自从他离开后就很少有人到访此地,东坡自然是荒凉冷清的。为什么没有人来呢?是因为大雪封桥的缘故吗?是也好,否也罢,无不体现出对东坡的关心。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这两句也是“传语”的内容。连用两个“归去”,除了考虑词的格式以外,更多的是表明词人愿望之迫切。词人急于归去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江上一犁春雨”。

最值得称赞的是“一犁”二字,犁本是名词,这里是当量词使用,远比“一场春雨”更富诗意,雨后春耕的景象也跃然纸上。

【2】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早春时节,黄鹂初啼,这是一年最好的时节。春雨绵绵,细润如酥,刚刚发芽的小草远看一片青绿,近看却没有丁点绿意。不要说喝醉了无法赏花,花开时就要尽赏,人生飞逝,极易衰老。不要等到暮春时节,纷乱的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而后悔不已。

这一年苏轼28岁,迁大理寺丞。时值早春,重游终南山,弟弟苏辙听说哥哥苏轼重游,作《闻子瞻重游终南山》一诗,于是作词以寄之。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点明了时令和初春的地位。黄莺,又叫黄鹂,立春后开始啼鸣。诗圣杜甫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名句,写的也是“莺初解语”的初春景致。一个“最”字是对初春最大的肯定。苏轼借用韩愈的名句,可谓是不露痕迹。另外从词的发展史来看,苏轼开创了以诗入词的先例。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初春之美景。春雨如酥,滋润着万物,小草最先发生了变化,由枯黄转青转明丽。远看则青,近看则无。借用韩愈的原创,正好说明了初春之可贵。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写的是赏花的美好。不要在这美好的早春时节喝醉酒,耽误了赏花。不赏花,就失去了花带给人的活力,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春光易逝,人生易老,活在当下。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写的是赏春须及时。“莫待”一词是对早春最好的回应。不要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要不然到暮春时节,落英缤纷,追悔莫及。

【3】

一丛花·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闰年的缘故,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冷,美丽的春天依旧被冰雪覆盖。但春风和往年一样按时到来,却被人们忽视了,不信你看,柳枝和花朵已经有了些许春意。初春的夜晚纵然还很寒冷且长,盖厚厚的被子已然有点热了,春回大地,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圆了起来。

早晨起床,太阳初升,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雾之下。人们开始准备外出踏青,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竞相绽放。我因为生病,故没有赏春的兴致,只想慵懒地躺在床上,一直睡到太阳老高。

词的第一个难点就在于“今年春浅腊侵年”的理解上,因为是闰年的缘故,所以立春很早,但天气依旧寒冷,春光还在冰雪的覆盖下。

词的第二个难点就在于“孤衾易暖”,明明用了一个“孤”字,可词人却说“易暖”,这就说明虽然天气还很冷,可气温却在逐渐回升,一天比一天暖和。

词的第三个难点就在于“衰病少悰”,悰读cóng,因为生病,少了赏春的兴趣。

全词紧紧围绕初春时节的特点和生病后的感受展开描述,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

【4】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青翠的竹林外面,两三枝桃花悄悄绽放,江水中鸭子自由嬉戏,最先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温回升。江滩上满地的蒌蒿,和芦芽相间而生,河豚这个时候从海里逆流而上,游到江中。

大雁动身向北而飞,就好像回到北方故乡的人一样,但是由于太过依恋南方,不时有三三两两飞离雁群,差点掉队了。还没有到达北方,它们就知道沙漠中多风雪,还是在南方再待半个月吧。

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僧人,能诗能画,和苏轼关系很好。“晚景”指的是傍晚的景色,不是晚春之景色,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里面记载的是“晓景”。“春江晚景”是惠崇的两幅画,一幅画的是鸭子,一幅画的是大雁。这两首诗是题画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和桃花相间,翠绿和粉红掩映,春意清新明丽。透露出两层意思:竹林肯定不茂盛,而是稀疏的,要不然就看不到桃花了;桃花本是仲春时节开放,这里用“三两枝”来修饰,表明这是早春时节,春的生机暗含其中。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的视线由远处的竹林过渡到了近处的江面。“鸭先知”说明江水还带有寒意,其他的动物还没有感知到春的气息,这就和上句的“三两枝”紧紧呼应。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的视线再次由江面转到了江岸。只见满地的蒌蒿,芦芽破土而出,黄绿相间,春意盎然。依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前面三句都是实景,鸭子戏水和河豚欲上是动态描写;竹外桃花和蒌蒿、芦芽是静景。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尤其是“河豚欲上”这句,既点明了河豚早春逆流而上的生活习性,又将想象的虚景落到了实处,河豚沿江而上的情景跃然纸上。

其一广为人知,其二知道的人相对较少。

雁群北飞,总会有三两只不听话的,它们很调皮,过于依恋南方的温暖而掉队。诗人将它们比喻成“北归人”,大雁就有了人的情感。

诗人的想象力爆棚,大雁之所以依依不舍,是因为南方的天气暖和,且大雁自己认为北方还有风雪,天气还很冷,这就有了想在南方多待几天的想法。

本来是一幅画,经过苏轼的笔,仿佛是在观看电影似的,很有新意。

0 阅读:140
评论列表
  • 2024-03-21 12:38

    春半》 一日阴来一日晴, 今昨着衣迥不同。 使人觉来冬夏季, 杏桃不管先开封。

小高语文在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