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尤为普遍,近视防控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中关键环节之一。2022年3月2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等十五部门2021年扎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等疾病多中心临床研究,如“红光控制近视临床试验”等。
当红光可以防控近视的发现为更多人了解,其使用的方法、剂量以及安全性等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而这里“红光控制近视临床试验”就是我们平日经常听说的“哺光仪照射治疗”。
同年7月,《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刊登了一篇有关哺光仪照射治疗的文章,《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本篇论述中,研究人员从重复低强度红光眼部照射控制近视进展的基本原理、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剂量、检查项目及频次等8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研究数据对比,认为哺光仪照射治疗有望成为新一种青少年近视防控辅助治疗方法。
哺光仪是什么?
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孩子眼睛和身体接触的太阳光可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从而有效地抑制眼轴的增长,延缓近视发展。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的孩子失去了在室外肆意奔跑、玩耍的机会,因此眼睛接触阳光的机会越来越少,多巴胺处于缺少状态,导致巩膜缺氧,脉络膜变薄,会引起视力下降。
有专家发现,通过630-650纳米的红光照射,让视网膜上皮色素细胞分泌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增长。这种仪器因为模拟了太阳光的红光,所以取名为哺光仪。(数据摘自《哺光仪防控儿童近视的科学原理(一)》)
哺光仪的原理是什么?
哺光仪用的是红色半导体激光,这个激光照射眼底时,会产生温热效应,增强脉络膜的血供和厚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脉络膜缺氧的问题,增加脉络膜的血液循环和供血量,从而抑制眼轴增长,起到预防和缓解近视度数增加的作用。
哺光仪如何使用?
一般原则是一天2次,每次3分钟,两次间隔要在4小时以上。当然,针对不同年龄、近视情况和眼轴长度等要素,经检查后我们综合评估,给予不同的防治方案。此外,使用哺光仪的同时,还是需要联合户外活动一起进行,对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和促进整体身心健康具有正向作用。
目前,我国多数儿童青少年缺乏户外运动是普遍现象,而哺光仪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青少年不足的光照环境,增加视网膜对多巴胺的获取,抑制眼轴增长。不过,想要通过哺光仪照射治疗延缓近视发展,需要预先前往专业眼科医院进一步检查眼部情况,由专业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适合使用以及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