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以后,我们的装备建设高速发展,补齐了很多短板,迅速的缩小了与主要对手的差距,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美的手上仍旧有一些令我们眼馋的高科技武器。这里所谓的高科技武器,是在我们的体系之下具备实用价值的,而不包括SVTOL战机这类虽然技术含量高,但对我们不具有实用性的武器装备。
一、重型运输直升机,如CH-53K
种马王配备有三颗通用电气的T408大心脏,每台T408能够提供7500轴马力,单台额定功率5600kW,合计之下,种马王直升机发动机系统的总功率将超过2万马力。在这样的大心脏带动下种马王最大起飞重量直逼40吨,内部货仓长度达到9.1米,容积将近50立方米,外部最大吊载能力超过16吨,并且在吊载12吨的情况下拥有200公里的航程。
操控系统同样满配。全权限电传操纵飞行控制系统集成了主动感应器和触觉提示系统,飞行员能够在操纵直升机的同时保持其视线聚焦在驾驶窗外,减轻其驾驶负担同时提升其作业效率。并且在诸如高密度沙尘地区或者冰雪地带发生临时性失明效应(雪盲)的恶劣环境下,该系统能临时接替飞行员,完成自主无人驾驶飞行,可以说是当今最先进的直升机飞控系统。
而目前为止,国产最大最先进的AC313A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3.8吨,不及CH-53K外挂载荷重量,并且于今年初刚刚完成了首次高寒试飞项目,距离定型还有一段时间,两者的差距肉眼可见。这样的家伙不仅在渡海作战中能大大提高垂直登陆的效率,在广袤国土和复杂自然环境中也是民用和救灾领域的利器,说不眼馋那是一厢情愿。
为了填补空白,我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中俄合作的双发版AHL 38.7吨级重型运输直升机模型于2018年珠海航展亮相,并一同展出5000kw级涡轴发动机模型。AHL性能对标CH-53K,但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大毛一项的做事风格,其实AHL充满了变数,国产重直依旧任重道远。
二、倾斜旋转翼机,如V-22/V-280
V-22的命运可谓充满戏剧性,因为新颖的结构和操作方式事故频发,在研发期间仅坠机一类的重大事故就发生了4起,造成30人死亡,在正式服役后也发生过各类大大小小的事故,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但随着技术和操作的成熟,重大事故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低。根据V22的经验,目前美的已经发展出第二代倾斜旋转翼机V-22。
相对于传统直升机,倾斜旋转翼机具有速度快,航程大的显著优势,为此曾有不少吃瓜群众吹起传统直升机要被淘汰的风。但由于结构特点倾斜旋转翼机使用范围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如传统直升机,也因此无法垂直取代直升机,而是作为一种互补的关系。但仅凭大航程、高速的,对于有渡海作战刚需的解放军而言可谓一支奇兵,更是迂回穿插战术的一项战力倍增器,所以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三、隐形轰炸机,譬如 B-2、B21
之前笑话B-2金贵,花瓶,甚至还有笑话B-2“内饰”老旧,屏幕不如H6多的,现在新型的B21已经从图纸下线。F35被空军拒收,F15EX、T-7A生产不利,但作为美的空军的战略性武器,军中对B21的重视程度不是这些小飞机能比的,在与东方大国此消彼长的角力中,常规武器在更新上已落下风,所以必定会集中力量保障战略项目,目前能把PPT变成现实的依旧只有美的一家,对于B21还不到嘲笑的时候。
回到大型飞翼式轰炸机本身,网传H20一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或许H6的迭代让我们暂缓了对H20的需求,又或许技术和工艺上还存在难点,总之时至今日H20的影子还没见着,更不能无脑赢。
对于大型飞翼飞翼式轰炸机所需要的各项子系统,我们好像都不缺,但又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例如最关键的发动机问题,军用大推太行系列已经是货架产品,WS-15/WS-20新型大推、WS-19新型中推也在路上,但适装H20的动力还没有出现。太行成熟了,但作为战斗机动力采用小涵道比设计,WS-15/19同样有这样的不适,WS-20构型合适,但装备4台推力过剩,2台又略显不足,并且WS-20本身也还未完全成熟。无论是以WS-20为基础做改款,还是用WS-15/19核心机泛生出大涵道比型号,都不是现在就拿得出来的方案。
再譬如隐身,我军已服役的具有隐身能力的飞机中尾部隐身的处理都不太尽人意,处理的比较不错的只有攻击11,但也仍处于未正式服役状态。飞控也是一个技术活,采用类似布局的攻击11无人机毫无疑问会承担技术验证和积累的任务。但大型飞翼布局不是简单的缩小放大,我军中最终能够实用化的飞翼布局飞机也仅有攻击11一款,相关技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验证。毕竟H20不是“廉价”的攻击11,各项指标和生存性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看到,我们在海陆领域长期的深耕发展,已经追平霸权甚至建立起局部优势,但在航空领域,还是那句话——美的掌握核心科技,这是美的的发家立身之本,也会是美的不遗余力要守住的高地,革命尚未成功,双方的角力仍然会持续很久,同志们仍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