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个老大斗法,
最后倒霉的可能是欧洲这个老三。
继英国多点破产之后,欧洲领头羊之一的德国也爆发了百万失业危机,德国制造算是造不动了。
就业市场:博士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有不少人说:“德国现在连给博士的工作也没有了,毕业就真的等于失业,有工作的博士薪资才1500-2200欧每月,大致相当于在杭州4000-6000,另外还需自己租房!”
这一说法部分属实,但也需要具体情境下的解释。
根据2023年的数据,德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约为每年45,395欧元(每月税前约3,783欧元)。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年薪约为47,370欧元,比本科毕业生高出约11%。博士毕业生的薪资通常更高,但具体数额取决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位。
根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领域博士的年薪仍普遍高于45,000欧元,只是在学术岗位(如高校博士后)的薪资较低,这也符合全球普遍现象。
但好像德国的IT岗位,空缺还是比较多的。难不成要发展AI?但很明显,容易找的工作,门槛高。
能源危机:工业困局的核心能源问题对德国来说最是无解。
德国长期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而俄乌冲突后,这一优势消失殆尽。德国政府虽然迅速采取措施,比如扩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和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但短期内很难弥补能源成本的巨大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能源危机中的问题并非孤例。实际上,欧洲多个国家都面临类似的挑战,只是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工业结构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显得尤为脆弱。
破产潮:寒冬中的德国工业首先,从数据来看,德国企业破产率确实显著攀升。
根据德国信用保险公司Creditreform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德国约有11,000家企业申请破产,同比上升超过20%。其中,制造业、化工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这一数据无疑是值得警惕的,但“破产潮”并非完全等同于经济崩溃。实际上,德国的破产率此前一直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于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大量“僵尸企业”得以存活。如今,当疫情补贴逐渐退出叠加高利率和高能源成本,企业破产的增长更多是一种“迟来的修正”。
但不得不承认,德国的高耗能行业确实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失去了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能源成本暴涨使得一些行业难以为继。例如,德国化工业巨头巴斯夫(BASF)已宣布部分生产转移至能源价格更低的美国,这对德国的产业链稳定性无疑是重大打击。
去工业化?那不是找死吗评论区中有网友提到,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吸引大量企业转移生产,逐步蚕食欧洲,从而进一步加速欧美传统制造业的衰退。
要是德国制造业都被美国吸走了,那德国可就真凉凉了。
德国的制造业不仅是其经济的支柱,也是就业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如果工业基础受到持续侵蚀,其后果可能比美国的“去工业化”更加严重。
总结:综上所述,德国工业经济确实正经历严峻的寒冬,但说其“崩溃”显然言过其实。德国工业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能源和全球市场需求,而非完全的结构性崩塌。但要是持续被美国吸血,那估计又要有一个维也纳美术学院落榜生出来演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