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望牛岭大墓挖出一对喇叭铜管!竟是两千年的国宝凤凰!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7-11 16:11:00

1970年的那个夏天,合浦县的望牛岭上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当时,合浦县爆竹厂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望牛岭区域紧锣密鼓地修建防空洞,以增强地区的防御能力。然而,在施工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所有的工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他们挖到了大量的木炭层。

这一不寻常的地质现象立即引起了施工队的警觉,工人们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普通的土层,而是某种重要历史遗迹的线索。于是,他们果断地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希望专业部门能够介入调查。

公安部门在接到报案后,迅速意识到这一发现的潜在价值,并将消息层层上报至南宁,最终引起了自治区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博物馆深知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古代历史的重要性,于是立即组织了一支由资深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考古队,火速赶往合浦县望牛岭。

考古队到达现场后,立即展开了初步勘察工作。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他们确认这些木炭层下方隐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汉代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他们意识到这将是一次揭开古代历史神秘面纱的绝佳机会。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发现,考古队将这座墓葬命名为“望牛岭1号汉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围绕这座墓葬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勘探工作,为后续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与申请,望牛岭1号汉墓的挖掘工作终于在次年11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准。这标志着,一场规模空前的考古发掘行动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次年深秋,当北国的寒风渐起,南国的天空依旧湛蓝,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对望牛岭1号汉墓的全面发掘工作。这是一场与时间对话、与历史重逢的壮丽征程。考古队员们手持细刷、羊角铲等精细工具,以高度的专业性和耐心,每十五厘米为单位,层层剥离着覆盖在墓室之上的土层,仿佛是在揭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随着挖掘的深入,墓室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规模之宏大、构造之精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墓室内部布局严谨,分区明确,墓道、甬道、主室及两侧耳室错落有致,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空间。棺木之上,原本覆盖着坚实的木椁,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侵蚀,这些木椁已化为朽木,而它们下方的夯土与木炭层则成为了保护墓室免受外界侵扰的重要屏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陪葬品在岁月的洪流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那些精美的青铜器,许多已化为碎片,散落一地。

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杂乱的碎片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那对引人注目的“铜管状器物”。这对器物以其独特的喇叭口设计和精湛的錾刻技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起初,人们对其用途充满了疑惑与猜测,甚至有人戏称其为“夜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谜团逐渐被揭开。经过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的鼎力支持与修复团队的精心操作,这对器物最终得以复原为西汉时期的羽纹铜凤灯。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这对西汉时期的羽纹铜凤灯,以其独特的雌雄对称之美——凤为雄,凰为雌,展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与和谐之美的深刻理解。每盏灯高达三十三厘米,长四十二厘米,宽十五厘米,体型修长而优雅,仿佛两只栩栩如生的凤鸟正欲展翅高飞。

灯体以凤鸟为形,凤首微微回顾,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灵动;双足稳健地立于地面,尾羽则悠然下垂,轻轻触地,与足部共同构成了稳固的三角支撑结构,确保了灯身的稳定。从整体上看,这两只凤鸟的轮廓线条流畅而清晰,各部分比例恰到好处,既展现出一种力量感,又不失柔美与和谐。

在灯的设计上,匠人们同样匠心独运。凤鸟的背部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圆孔,用于安装长柄灯盏,使得光线能够自灯盏中透出,照亮四方。而凤鸟的口中则衔着一个精致的喇叭形灯罩,它垂直地对准灯盏的上方,既起到了聚光的作用,又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重。

更为巧妙的是,凤鸟的颈部由两段套管巧妙衔接,腹腔则设计为中空,可以容纳一定量的清水。这样的设计使得这对铜凤灯在使用时,能够发挥出独特的环保功能:当灯油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和废气,会被灯罩收集并导入颈管之中,最终溶入腹腔内的水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

羽纹铜凤灯点燃示意图 农琪琪摄

专家们对这对羽纹铜凤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件造型优雅、纹饰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件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高度实用价值的文物。其独特的环保设计理念,更是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如此精美且具有环保功能的灯具实属罕见,因此这对羽纹铜凤灯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灯具艺术的一大瑰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件羽纹铜凤灯是同时出土的雌雄一对,因此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凤凰灯”。凤凰作为中华民族古老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谐与美好。它们的出现,不仅为这对铜凤灯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更寓意着“天下大安宁”的美好愿景。

羽纹铜凤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文物,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一组两盏 ,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此外,望牛岭1号汉墓的发掘还伴随着大量珍贵随葬品的出土,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涵盖了金器、铜器、铁器、陶器、漆器、玉石器及珠饰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刻有“庸毋印”字样的龟钮琥珀印章、“阮”与“大”字铭文的金饼以及带有“九真府”及“九真府¨器”款识的陶提筒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时期社会生活的认知,更为研究该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面对这座在合浦出土的珍贵铜凤灯,人们自然会心生好奇,探寻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与主人的身份之谜。在望牛岭1号墓的众多出土文物中,一件刻有“九真府”字样的陶提筩,无疑为我们揭开谜底提供了关键线索。

学者们根据这一线索深入研析,普遍认为该墓主人很可能是九真郡的郡守。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九真郡的地理位置并非合浦,而是更偏南,现今已属越南境内。这一发现引发了多种推测:或许这位郡守在任后选择回归故土合浦安享晚年,并在此长眠;亦有可能是在其他原因下,其墓葬最终落户于此。

合浦,这一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与文化意义,意指“江河汇聚入海之处”。在西汉时期,合浦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船只沿南流江逆流而上,可穿越桂门关,经灵渠进入湘江,进而连通中原大地。相反地,来自中原的丝绸、陶瓷等珍贵物产,则顺流而下,迅速抵达合浦,再由此出发,向南向西,远销至遥远的海外。

2016年12月2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小型张选用羽纹铜凤灯的金色线图和海上丝绸之路元素

作为这一重要贸易路线的始发港,合浦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更成为了岭南地区商贸活动的中心。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们在此汇聚,带来了繁荣与活力,合浦郡的地方经济因此蓬勃发展,百姓生活也日益富足。铜凤灯的出土,无疑是这段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它静静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文明的光芒与智慧。

3 阅读:989
评论列表
  • 2024-07-11 23:40

    西汉时期大墓,出土在了广西~如果出土在河南,哪怕是湖南,就好了~

汉武帝的夜光杯

简介:初从文,后挖土,现写文章!所有文章都来源于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