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举学”与“圣学”?王阳明说的很明白,只是我们误解了

东冰看体育 2023-01-13 21:34:01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由于在他年轻的时候对兵法韬略、诸子百家等表现出了异常浓厚兴趣,而对科举入仕这条道路则表现的非常冷淡,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王阳明是反对科举的。那么,历史上的王阳明到底是如何看待“举学”与“圣学”的呢?

▲王阳明画像

所谓“举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为了走上仕途之路而进行的学习;所谓“圣学”则是将心思放到学习圣人之道、追求成圣之路。关于这两者的关系,王阳明一生之中多次进行了正面的分析,应该说观点还是非常明确的。

在王阳明在四十岁的时候,他给妻子诸氏的弟弟诸用明写了一封信,信中他以“阶阳诸侄”早早参加科举一事为例,正面分析了读书人到底应不应该重视科举考试。王阳明在信中非常明确的说,“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意思是君子应该首先担心自己的学问没有做好,至于参加科举是早是晚,不用过多考虑。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道,“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也就是说,他不是不喜欢年轻人有志气,只是认为年轻人不要少年得志,因为这样可能反而会耽误他们一生。一些聪明伶俐的孩子,都必须要好好的打磨打磨他们心中的傲气,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来积累修养。

时隔七年后,王阳明奉朝廷之命平定了江西赣南流民之乱,他无论是外部声望还是内心修养,都已经得到了顶峰。此时他与家乡邦英、邦正的书信中,再次谈到了“举学”与“圣学”的辩证关系。王阳明表示,“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业举,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

▲王阳明雕像

这段话包含了一个相对辩证的关系,他非常明确的表示,“举业”与“圣贤之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举业”会产生什么的效果,最根本的是这个人能否做到“立志坚定”,如果能,即便是专注学习“举业”也与“圣贤之学”不冲突;相反,即便是不学习“举业”,也只是好高骛远,与“圣贤之学”并无益处。

在与他们二人的另外一封信中,王阳明表述的更加具有辩论性,首先他认为“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因为只要一个人心中不忘圣贤之学,那么即便是从事日常俗事,也是在锻炼自己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同时,他也表示“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因为心中如果丢弃了圣贤的存心,那么即便一辈子听圣贤学问、说圣贤学问,仍然只是干了一辈子俗事。

▲王阳明画像

由此可见,在王阳明的心中,“举学”与“圣学”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矛盾体,甚至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他并不否认读书人参加科举,因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反对一个人过早的参加的科举,因为年少得志容易让人心生傲气,缺乏沉淀。

他还认为参不参加科举并不应该成为判断一个读书人是否愿意坚持“圣人之学”的标准,一个人有没有入圣的追求,看的是这个人的内心,只要他愿意追求圣人之学,心中长存圣人之学,那么这个人干任何都会坚信圣贤之学,否则即便是天天学习圣贤之说,也只是一个形式。

▲王阳明雕塑

所以,网上很多“王阳明反对科举”“王阳明拒绝参加科举”之类的观点,与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有所出入的。王阳明从来没有将是否参加科举来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事实上,王阳明参加科举数次失败也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功名。这点与普通读书人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入圣”的信念。

资料来源:《王阳明大传》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4
东冰看体育

东冰看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