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句话放在今天,用来解释我们和手机的关系再合适不过。
作为家长,你发现没有?
越是明令禁止孩子碰手机的家庭,孩子越容易躲在被窝里偷偷刷短视频。
这是为何呢?
因为“堵不如疏”的道理,在数字时代被放大了千万倍。
为何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
下面这个回答,让人豁然开朗!一起来看看吧。

01
禁止像捏沙子,握得越紧漏得越多
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活在屏幕里。
比如,美国儿科学会做过调查:
12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子设备超过3.5小时。
不得不承认,孩子使用手机,变成了一种频繁的事情,也是成长的需要。
如果家长选择禁止。
那么,就会产生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就越有吸引力。
就像大禹治水,与其修堤坝拦洪水,不如挖渠道引水流。
想必很多家长,都尝试着将手机锁起来。
而结果呢?孩子转头就用零花钱买了二手手机,现在的孩子可比我们小时候机灵多了。
02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是生存工具
如果说:
咱们这代人是“数字移民”,那么孩子们,则就是“数字原住民”。
他们一出生,手机应用已经频繁。
在成长的过程中,以及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都离不开手机。
用乔布斯生前的话来说:
“不懂编程语言的孩子,就像20世纪不会读写的人。”
如果你,还没明白其中的道理。
不妨看看这个案例,某重点中学搞了个实验班,要求所有学生带手机上课。
结果发现,用手机查资料的小组,课题完成速度比传统组快2倍。
所以,使用手机是有必要的。
其重点在于,孩子怎么用,而不是用不用!
就像菜刀一样!
它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握刀的手。
芬兰教育专家Pasi Sahlberg,曾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未来社会,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记忆信息更重要。"
其实,孩子刷短视频时。
也在训练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放在职场就是核心竞争力。

03
作为家长,怎样做到堵不如疏?
①定规矩不如定闹钟:
和孩子商量好,每天1小时自由支配时间,比突然没收手机管用10倍。
②把手机变学习工具:
比如,让孩子学习编程启蒙,让孩子觉得手机是个玩具工厂。
③全家断网两小时:
每周固定时段,全家人都放下手机,比说教管用。
④让孩子当老师:
请教孩子手机里的新功能,他们会更珍惜"使用权"。
当然,堵不如疏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说,纽约大学教授Adam Alter做过实验:
在手机里建个"学习专区",把娱乐软件移到第二屏,能减少37%的无意识刷屏。
还有一位爸爸,方法更绝:
他把手机浏览器首页,设置成「十万个为什么」问答网站,结果孩子每天主动搜索科学问题。
04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过滤器"
比尔·盖茨家有个铁规矩:
吃饭的时候,餐桌上不许出现手机。
但更关键的是,他和妻子在每周,都会和孩子讨论科技新闻。
从中我们能够意识到:
“身教,永远比言传更有效。”
你躺在沙发上刷视频,却要求孩子专心写作业,这画面本身就很魔幻。
家长,才是最好的过滤器。
那些健康使用手机的孩子,家里通常有更丰富的选择。
举个例子来说。
书架上摆着立体百科全书,阳台养着观察昆虫的生态箱,周末不是逛科技馆就是爬山。
当现实世界足够有趣,手机自然就回归工具属性。

写在最后
禁止从来不是办法,就像没人能用手挡住阳光。
作为家长,要有这样的认知:
数字时代的教育,是教孩子驾驭科技,而不是被科技驾驭。
当你看见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
别急着发火,不妨保持理性的态度,试着问一句:
“这个游戏这么好玩,能教教我吗?”
或许你会发现,那个捧着手机的小人儿,眼里闪着和你当年拆收音机时一样的好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