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后劲”的孩子,背后多半站着3种家长!

锦囊课程 2025-02-23 16:12:46

在《爱弥儿》中。

卢梭写过这样一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这话听着玄乎!

但那些能让孩子越学越带劲的家长,还真藏着点“不使劲”的智慧。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

不妨花几分钟,看看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吧!

通常情况下:

学习“有后劲”的孩子,背后多半站着3种家长!

一、会“玩伴读”的家长

你知道吗?

聪明的家长,会把知识藏进游戏里。

北京师范大学跟踪调查了300个小学生家庭,结果发现:

家长陪写作业时,“越吼成绩越差”的比例高达67%。

但另一组数据更扎心:

能把数学题变成超市比价游戏、把古诗背诵改成剧本杀的家长,孩子自主学习动力提升了4倍。

家长的伴读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举个例子来说:

马斯克的老妈梅耶,她曾带着三个孩子摆地摊卖编程书,边赚钱边学代码。

这种“玩中学”的基因,让马斯克造火箭时说:

“搞航天,其实和小时候摆弄乐高,没多少区别。”

家长不妨试试这些招数:

①每周设计1次“知识寻宝”,比如把英语单词藏在家具角落里。

②用家庭KTV比赛,背古诗词。

③让孩子当10分钟的“小老师”,专门讲自己的错题。

这种陪读方式,都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二、敢“留白”的家长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现:

每天有2小时自由安排时间的孩子,高中时目标感比按分钟规划的孩子强3.2倍。

这就像中国水墨画的留白。

看似什么都没画,其实是整幅画的灵魂。

芬兰的家长也有狠招:

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宁可全家装傻充愣也不直接教,结果芬兰学生PISA测试常年霸榜。

他们的教育官说:

“我们不是在教答案,是在教找答案的胃口。”

所以,做一个敢留白的家长吧,比如:

①设立“放空日”,每月1天不做任何计划。

②故意留半道题不讲解,说“妈妈也不会,等你教我”。

③准备“问题存钱罐”,孩子提问题可换零花钱。

三、会“示弱”的家长

心理学有个“出丑效应”:

偶尔犯错的领导,往往会更得人心。

其实,教育也一样。

比如说,上海交大一项调查显示:

经常说“这事儿妈妈搞不定”的家长,养出的孩子解决问题能力高出同龄人41%。

家长“战略性示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主持人樊登,就讲过他爸的套路:

他的父亲,明明是高级工程师,修灯泡时偏要喊樊登扶梯子,边修边嘀咕“这两根线该剪哪根啊”。

父亲的示弱,逼得樊登12岁就学会看电路图。

家长不妨学学这些小心机:

①做饭故意忘放盐,让孩子补救。

②散步假装迷路,让孩子导航回家。

③定期开“家庭吐槽会”,专门揭家长短。

有句话特有意思:

“三流家长做监工,二流家长当教练,一流家长扮菜鸟。”

如果您的孩子,缺乏学习的后劲。

不要总是责怪他长不大,家长不妨想想:“是不是自己,聪明得太明显了?”

这个时候,大家不妨学习老茶农。

若想让茶树,不断往下扎根,得学会控水控肥。

有时候,家长的“不作为”!

恰恰是给孩子最好的作为空间,让孩子学习更有后劲。

1 阅读:39
锦囊课程

锦囊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