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憎恨”自己父母?

箴视之见 2025-02-20 16:50:39

朋友们大家好,又来和各位分享啦~

“我爸妈毁了我的人生”、“他们用爱绑架,快窒息了”、“宁愿生在孤儿院,也不想当他们孩子”……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对父母的“控诉”,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从某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到某乎“原生家庭”话题下数万条回答,再到短视频平台上匿名倾诉。

有关“憎恨父母”的话题,已从隐秘角落走向公共讨论。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

超过40%的18-35岁受访者,承认对父母存在强烈负面情绪,其中12%明确使用“憎恨”一词。

这并非简单的代际矛盾,而是一场“爱如何异化为伤害”的集体反思,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深层。

两个看似矛盾,却殊途同归的原因,渐渐浮出了水面,的确有些让人唏嘘。

原因一:被爱胁迫

在家庭关系中,“爱”本应是最温暖的纽带,每个人都为之向往,每个人都想拥有。

但有人地方就有江湖,当它被异化为控制胁迫的工具时,便成了压垮亲子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考不上985,我妈就绝食”、“我爸说如果我不考公务员,他就跳楼”……

这类极端案例背后,是无数家庭中隐秘的“情感暴力”。

对于父母来讲,喜欢将个人意志包装成“为你好”,用愧疚、道德绑架甚至自毁,逼迫子女去服从。

作为一名过来人,我可以说感同身受,但两代人观念早已发生“巨变”,那就不能用同种认知要求。

举个简单例子,老一辈父母,常通过经济控制实现权威,如“不听话就断生活费”。

但新一代年轻人,经济独立性增强后,控制手段升级为更隐蔽的“精神绞杀”:

包括情感勒索、自我牺牲表演、社会规训武器化,这在心理学上,均被称之为“慢性道德债务”。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研究中心发现,68%的“鸡娃”家庭存在情感勒索行为。

尤其是子女在成年后,出现抑郁倾向的比例是普通家庭的3.2倍,各位可想而知是什么概念?

既然有了窒息感,恨意也成意料之中,要么逃离要么背叛,难道这是父母愿意看到的结局?

原因二:溺爱之殇

如果说情感胁迫是“硬控制”,那么过度溺爱则是“软暴力”。

这类父母习惯“包办一切”,却在子女独立时突然抽身,留下无法适应社会的“残次品”。

多年前,上海某高校曾出现荒诞一幕:新生军训时,10名家长偷偷翻墙给孩子喂水擦汗。

从专业角度去看,这又名“直升机父母”,正在制造出大批“功能性文盲”,比如:

23岁不会煮鸡蛋、28岁因不敢和领导说话失业、30岁仍要母亲陪同相亲……

华东师范大学跟踪研究发现: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在25岁后,遭遇职场挫折的概率是同龄人的4倍。

这还尚且罢了,关键会将失败归咎于父母,因为你将人家的能力进行了扼杀。

其实,我从来不否认爱意初衷,毕竟生于资源匮乏的年代,想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

但绝不能有“补偿心理”,尤其是经济条件改善后,试图通过物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

否则,在孩子步入社会后,面对现实压力时,既无法独立应对,就会对父母“无能支持”产生怨怼。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溺爱家庭往往存在“隐性契约”,那就是“你只需听话,其他我来承担”。

你能保护一辈子,我尚且不做评论,当子女面临婚恋、购房等压力时,你却要求其“瞬间成年”。

如果后来发生巨变,如果期房没有交付,如果妻子提出理论……断崖式成长将会“反转为恨”。

控制与溺爱看似对立,催生出的是同一种“恨”。

因为都剥夺了试错权,因为都制造了虚假自我,因为都导致价值感缺失。

当年轻人觉醒时,必然同时经历双重痛苦:既要反抗精神枷锁,又要为被剥夺的成长机会复仇。

换做任何一个人来讲,这种内心以及精神上的“撕裂感”,让“憎恨”成为必然的情感出口。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所言:“所有绝望的恨,都曾是未被看见的爱。”

当两代人学会用尊重替代控制,用信任替代包办,或许我们终将读懂一句话——

真正的亲情,从不是牺牲或索取,而是让彼此成为独立而完整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0 阅读:3
箴视之见

箴视之见

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