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成长轨迹,往往有极为复杂的交织。
或是父母期待,或是资源分配,或是情感投入,尽管血脉相连,但命运际遇却大相径庭。
谁的命最苦?有人说老大,因为要承担更多责任,包括照顾弟弟妹妹,长大后照顾年迈父母;
也有人说老小,因出生时间较晚,在身体心态等各方面,与其他哥哥姐姐相比,可能处于劣势。
殊不知,在无数事实佐证下,最命苦的竟是“老二”,接下来咱们就聊一聊。
原因一:情感忽视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讲,当第一个孩子降生时,往往倾注了全部的爱。
一方面初为爸妈,另一方面心怀期待,但这种情感资源相对有限,到了老二身上会渐渐被稀释。
比如不再拥有初次育儿的兴奋,比如因精力分散忽视情感需求……
心理学教授苏珊·纽曼,在《二胎家庭的秘密》中,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
在超过80%的子女家庭中,父母对第二个孩子关注度,基本会骤降30%-40%。
许多过来人,可谓感同身受,穿老大留下的旧衣服,用老大退下来的婴儿床。
尤其满月照,生老大时会去照相馆,生老二时就是手机随便拍几张,有的甚至都不去记录。
这种资源环境下,老二就是“夹缝中求生存”,因为已经不再被标榜期待,更不会因年幼而受宠爱。
记得有一位网友,曾在媒体上记录:
小时候,哥哥成绩单总能换来夸奖,妹妹撒娇能得到拥抱,我即便考了满分,也只是“继续保持”。
原因二:亲子依恋
在我看来,这好比一个“起跑线”,老大被放置较前,老二被搁置较后。
举个简单例子,当老大第一次开口说话时,父母激动得录了十几段视频。
而当老二说出完整句子时,得到的可能只是“真棒”,基本上就没了下文。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又叫“首因依恋”,有了前后时间差,老二就会被忽视。
各位随便去看,大部分二胎家庭,老二依恋关系都偏向回避,因为无法获得高质量互动。
相关研究更是表明:当父母需要兼顾老大学业与老二养育时,常会无意识地简化与老二的互动。
如用“敷衍式回应”代替共情对话,再比如拒绝在周末进行陪伴,大多时间都花费在了老大身上。
久而久之,老二的情感需求被压抑。
表面上看似“不哭不闹”,有的还被贴上“顺从性格”,实则他的内心充满不安。
除此之外,家庭角色相对复杂,老二往往会掉入“固化陷阱”:
老大常被赋予“小家长”的责任感,老小则因“弱小”而获得更多包容,唯独老二的角色模糊不清。
这种定位上的缺失,在成长中陷入两难:
既无法通过承担责任获得认可,又难以通过示弱获取关注。
这里不得不提到电视剧《请回答1988》,其中有一个角色名叫“德善”。
作为老二,常年穿姐姐的旧衣服、用弟弟剩下的文具,甚至生日蛋糕都要与姐姐共享。
她崩溃哭诉:“为什么只有我被忽略?”
这一幕,正是无数老二的真实写照。
破局之道
在我看来,这种困境无数家庭都存在,关键得找到一个解决方法,从根本上打破所谓“恶性循环”。
首先,你得承认差异、主动补偿。
对于已经意识到忽视老二的家庭,可通过“专属时间”弥补情感缺口:
例如,每周安排一次与老二的独处活动,专注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
其次,你得重新安全的依恋关系。
即使时间有限,父母也应通过眼神、拥抱等方式,传递安全感,帮助老二建立“被看见”的自信。
同时,鼓励兄弟姐妹间的互助而非竞争,因为我们本是一个大家庭。
例如,让老大参与照顾老二,既能减轻父母压力,也能增强手足情感联结。
说了这么多,还是那句话:老二的“命苦”,需要被照亮。
你说这是必然宿命吗?并非如此,前提是得意识到“二次遇见”的伤害。
毕竟孩子是无辜者,而且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出生序位,在于是否被真正看见、真正珍惜!
我是苗苗老师,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