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发现孩子有4种行为,该打就得打,现在不打,长大了很难改正

箴视之见 2025-02-09 18:53:53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出: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但有些原则性错误,必须用坚决的态度扼杀在萌芽期。

大部分家长可能会不解,甚至有人还会进行质疑,长大了自然就有所深知。

不过,作为深耕青少年教育领域30余年的专家,话出于口一定有着相当缘由。

在浙江某少管所的调研数据显示:

83%的暴力犯罪青少年,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67%的诈骗犯,在小学阶段已形成撒谎成性的习惯。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大部分都因早期教育缺位,才会酿成的悲剧。

她强调,0-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若父母在此忽视对某些行为的纠正,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缺陷将难以逆转。

这也正是“心理抚养”的理念初衷:教育需要温度,但也需要底线。

“一旦孩子出现下面4种触及原则的行为时,父母该打就得打,否则未来社会会替你‘打’得更狠。”

01 暴力倾向

“暴力”二字是底线,但各位不要太局限,绝对不单单指打人,还有摔东西等方式。

看似是发泄内心不满,本质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尤其指2岁以后的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意味着进入“第一叛逆期”,此时父母千万要留意。

一旦纵容其暴力行为,青春期后可能演变为自残、离家出走甚至威胁生命。

当然,这离不开数据支撑,美国儿童心理学会研究发现:

7岁前具有暴力倾向且未被矫正的儿童,成年后出现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17.3倍。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显示:

一个经常殴打同学的13岁男生,其暴力行为可追溯至4岁时,虐待仓鼠未被制止。

如此深恶火花,务必要去掐灭,否则只会出现更大祸患。

02 经常撒谎

撒谎,这是儿童试探社会规则的常见行为,但绝对不能演变为习惯、本能。

李玫瑾提到,许多青少年犯罪者早期都有撒谎成性的表现,根源在于父母未及时纠正其“小聪明”。

因为撒谎的本质是逃避,父母需在第一次发现时严肃对待,避免孩子将欺骗视为生存技能。

细说心理机制,上海交大儿童发展中心早已证实:

当孩子发现通过谎言,可以同时规避惩罚和获得奖赏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形成成瘾机制。

这种"双重强化"一旦建立,说谎就会成为本能反应。

我身边就有类似事例,一名5岁男孩为逃避责罚,谎称“作业被狗撕碎”。

父母在知悉后,并未当回事儿,后来上了初中,这位同学因伪造成绩单被学校开除。

希望各位都能深知,欺骗意味逃避责任,一旦有了这个习惯,后期就会投机取巧、缺乏责任感。

03 病态自恋

自恋,好像并没有太深恶,但有的孩子是“全能自恋”。

比如要求全家围着自己转,再比如无法接受任何批评,甚至将他人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哈佛大学追踪研究发现:

自恋型人格者在职场中,遭遇解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2倍,离婚率高达73%。

某相亲平台数据显示,标榜“公主病”、“少爷病”的用户匹配成功率,不足3%。

追溯背后缘由,大多源于过度溺爱,李玫瑾教授明确指出:

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因长期被迁就,养成“唯我独尊”的心态。

一旦有不顺心,就会辱骂长辈、破坏物品,甚至以自杀威胁父母,这类行为是家庭纵容的恶果。

各位父母切记,要在3-6岁阶段树立权威,让孩子明白“世界不围着你转”。

04 喜欢逃避

关于逃避,这一点和“病态自恋”有些相像,常见于被过度保护的孩子。

李玫瑾指出,这类孩子遇到挫折时,习惯性退缩或找借口,成年后易成为“啃老族”、“职场逃兵”。

人类学家发现,灵长类动物中会推卸责任的个体,存活率不足20%,

在深圳某重点高中,87%的退学学生,存在长期逃避责任的行为特征。

因为他们知道,逃学后会有父母处理,不工作会有父母兜底,从而丧失直面问题的勇气。

至于如何纠正,首先要设定底线,明确告知“逃避会带来更严重后果”。

比如逃学需承担家务,不上学就去干苦力等,这些都是惩治的方法。

其次要树立榜样,父母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让孩子理解“坚持比放弃更有价值”。

教育是“温和而坚定”的艺术,用温暖的情感滋养心灵,用坚定的态度守护底线。

你以为真的是让你打吗?本质上是希望子女有更好的发展。

一切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孩子的问题本质是成年人的失误。”

现在不打,不是仁慈,而是推向更残酷的社会惩罚。

作为父母,当爱与规矩达成完美平衡,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1 阅读:154
箴视之见

箴视之见

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