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还不是因为你们!既然生下我,你们就该养着我!”
这句话不是出自叛逆少年,而是一个41岁的成年人,她窝在农村啃老了16年——范成金。
只见她理直气壮,语气无比坚定,仿佛不是在责怪,只是在宣告“你们欠我”。
面对女儿如此控诉,老两口子嘴唇颤抖,但一句话都说不出,因为内心明白由何造成。
的确,“巨婴”不是一朝一夕养大,细化到教育各个细节,无非就是一句句“我为了你好”。
在我看来,不光是范成金父母,当下无数家庭都在上演,相信各位多少都有听闻。
“别选你喜欢的,听妈妈的,肯定没错”、“这个学校好,你去就行了,不用问那么多”……
看似是为你好,替孩子做选择,可他是一个个体,难道只有“被雕琢”?难道只有“被填满”?
答案不言而喻,父母可以陪跑,但无法去代跑,如此控制压抑之下,结局似乎可以预料。
比如41岁的范成金,她所选道路就是“躺平式生存”,彻底断绝了成长的任何可能。
我想,这不是父母们愿意看到的结局,奈何许多家庭的长辈们,可能都在制造下一个“范成金”。
再三“决策”
时间回到1984年,范成金生于河北唐山,父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毕业后一直在地方任职。
在那个年代,这是绝对的“成功典范”,在孩子出生后,自然给予了同样信条——读书改变命运。
从女儿牙牙学语起,就开始灌输这个理念,范成金也很争气,上学之年连续名列前茅。
老师认可、同学羡慕,真实妥妥“别人家孩子”,但到了父母眼里,这却是她的“理所应当”。
考得好了什么话都不说,考得差了就得责备谩骂,甚至还会进行“棍棒式教育”。
作为父亲来讲,反而觉得很正常,因为自己就是这样过来,到了女儿成长上“同样适用”。
在这种“高压管理”下,范成金逐渐开始自卑,甚至失去了表达欲望。
渐渐地,她不再向父母提要求,习惯了把一切决定权拱手相让,成绩方面自然也一落千丈。
眼看迎来人生大考,如此节骨眼上却犯迷糊,父亲知悉后对她指责:“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
范成金哭泣不止,但家父没有任何心软,后来更是撂下一句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高考结束后,范成金落榜了,她决定去外面闯荡,父母根本不听她想法,直接为其填报了复读。
一年、两年、三年,这种场景往返了三次,最后一次高考落榜时,范成金已经年满20岁。
本以为这次会迎来解脱,但父亲却再次干预成长,为她填报了专科的服装设计。
没人问过她是否喜欢,也没人关心她是否胜任,反正父亲有一个看法:“设计师有前途,赚钱”。
回家“啃老”
我从来不否认父母建议,可前提是尊重孩子意愿,毕竟她是独立个体,范成金父母并未这样做。
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范成金如行尸走肉,不参加社团,不交朋友,不主动实习……
从她的角度出发,似乎有了一个惯性思维——父母替我安排一切,我并不需要去操心。
范成金毕业后,父母满是期待,中间还托朋友找了个服装厂,可没过多久她就辞职回家了。
询问原因,要么是太累,要么是没意思,就连同事说她做的东西不合格,都被认为是“针对”。
亲戚朋友看不过眼,先后多次对其相劝,比如讲述工作一些经验、比如相关生存策略等等。
但范成金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说得更为直白:“老板看我不顺眼”,真是好心被当了驴肝肺。
对于范成金父母,并没有任何慌张,他们觉得女儿可能暂时修整,等缓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没想到这一待,就是18年之久,中途父母多次让她找工作,有次更是把行李扔出门外。
但范成金无动于衷,说得重了直接拿头撞墙,或者乱摔家里各种物品,让老两口没有任何办法。
不过,父亲并未就此罢休,一次在饭桌用餐时,又对女儿进行指责:
“你看看你这样子,三十多岁的人了,能不能干点正事?每天都在家里躺着干什么?”
范成金直接把碗摔在地上,扯着大嗓门用手指着父亲:
“我变成这样还不是因为你?既然生下我,就该养着我,还有你!”然后用手指了一下母亲。
话罢,自己继续躺在床上刷手机,不做饭、不打扫、不出门,当然也不和任何人说话。
箴视之眼
范成金的故事结束了,你说这是“懒”还是“坏”?我认为都不是,而是一种被动服从的断裂人格。
因为习惯了有人做主,因为习惯了有人安排,一旦没有给她事做,就会选择直接躺平。
这种悲剧无人愿意看到,但却是无数家庭的镜像,尤其是那些被“爱”控制的孩子。
“你只管听话,其他我们都替你安排好”,一次、两次、三次……多年后将以“毁灭”的形式爆发。
其实好好反思一下,父母之爱最大的误区,就是把“牺牲”当成了“教育”。
比如问问孩子,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比如与孩子谈心,你希望自己将来做什么?
因为儿女不是“附属品”,未来终将要独立行走,早一点放手或许会摔倒,但只有摔过才会走路。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话:爱是帮助,不是替代,责任是引导,不是控制。
点个赞吧,与更多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