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这句话不是张爱玲的,这是我爷爷的口头禅。
大年初三,爷爷因病离世,享年75岁,在所有亲戚眼里,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认真。
临终之际,他把存款留给了一儿一女,9张存折加起来共39.6万元,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金额。
“老刘早该给了,孩子买房背那么多贷款”;
“是啊,她女儿前几年生意不景气,就差几万块钱周转金”。
邻里乡亲非议之时,一旁奶奶却闷头叹气,或许只有她知道真相。
“钱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财务规划,更关系到家庭关系和谐,这是你爷爷走时留下的话。”
那该不该给?答案一目了然,但我们需要去领悟。
01 财富不是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习惯于将财富视为“遗产”。
他们认为,财富应该传承下一代,成为他们生活的基础。
这种想法,表面上是爱,实际上是爱的反面。
我身边就有类似例子,一位退休教师每月8000元退休金,觉得自己花不了就和盘托出。
作为独生子,从刚开始的无奈伸手,到后来的习惯伸手,整个人彻底变了样儿。
今天养孩子压力大,明天还房贷压力大,后天交学费压力大,1000、3000、5000……
最终,老人连看病钱都拿不出,落魄到只能靠借钱度日。
可怜吗?可怜,寒心吗?寒心,但并不值得同情。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经济依赖一旦形成,亲情便成了交易筹码。
本该奋斗的年纪,每天内心都在想着:反正钱是我的,反正都要留给我,从而越过越颓废。
02 手足情薄如纸
切,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事情,我们家三个男娃两个姑娘,自然不会存在此等之事。
现实真的如此?如果存款没有分配好,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我的一位同学家里,每天为了这些事对簿公堂,据悉老人有三个子女,互相推诿养老责任。
哪曾想,母亲跟前有60万存款,孩子们得知后争相献殷勤,甚至为争夺照顾权大打出手。
为了什么不言而喻,一切正如老人所言:存折大于健康。
记得大学时期,参加选修课时,曾看到一则数据——70%的遗产纠纷源于父母生前未明确分配。
的确,钱未动,心已乱。
一旦存款暴露,子女就会从“家人”变成“对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多子女家庭的矛盾旋涡,始终离不开利益。
因为在金钱面前,手足情薄如纸。
03 何时交出存款
对于许多老人来讲,内心深信:钱交给子女,晚年更安心。
但我想说,人性真得经不起考验。
抛开互联网,现实生活中例子还少吗?相信各位多少皆有听闻。
谁家孩子将15万交给儿子保管,生病时儿子却以“投资失败”为由拒绝归还;
谁家子女若掌控经济大权,可能以“省钱”为名限制老人消费,甚至将存款挪作他用……
这都是潜在风险,无论如何请谨记:
交出存款,等于交出主动权。
那何时交出,各位内心也有了答案。
我的爷爷恰恰践行于此,但子女真的不知存款吗?否也,因为他隐瞒了具体数额。
“家里有应急钱,但密码只有我知道”,真正让子女安心,又避免被算计。
同时,临终前在奶奶陪同下,公证财产分配方案,录制视频并公证遗嘱,彻底堵住了纠纷漏洞。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给予金钱,而是教会子女独立,同时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无论何时,退休后的存款,是老人最后底牌,唯有守住钱,才能守住晚年的体面。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话:
你可以告诉子女你爱他们,但不必告诉他们你有多“富有”。
因为有些关系,经不起金钱的考验;
有些亲情,抵不过利益的算计。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