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游乐场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群妈妈围坐聊天,有人眼尾的细纹里盛满疲惫,有人鬓角的白发藏着焦虑,
有人三十出头的年纪被喊“奶奶”,有的妈妈却神采奕奕,孩子上小学了还常被误认成未婚姑娘。
天生丽质?家缠万贯?无论何种因素,反正别人“冻了龄”。
各位请看下面这张图,对于当事人的年龄,你的第一反应是多少?
20?25?30?说最后一个可能有些违心,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应届毕业生。
真相是40岁,人家是一位全职太太,看上去没有“浓妆紧绷感”,但就是让人觉得容光焕发。
深究背后的原因,原来这是历经育儿修罗场后,沉淀出的珍贵特质。
01 乐观心态
说实话,这很难得,因为当下社会竞争激烈,每对父母亲都在负重前行。
今天为了学费发愁,明天为了房贷焦虑,后天孩子闯祸生气,但绝对不能影响到心态。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他曾提出过成长型思维。
当孩子打翻牛奶时,她们会笑着调侃:“我们正在创造抽象派地板艺术”;
面对孩子考试失利,她们能发现错题本里藏着进步密码。
经济条件再苛刻,她们仍然能化压力为动力,因为骨子里的视角相对积极。
当然,这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
张幼仪在经历婚姻变故后,仍能以豁达心态养育三个孩子,最终培养出剑桥高材生;
现代妈妈王芳在直播中坦言,她把每个育儿难题,全部当作升级打怪的关卡。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乐观者端粒(染色体保护结构)比同龄人长40%,相当于生理年龄少8岁。
你把打饭牛内视为艺术,你把经济压力视为动力,那就意味着积极思维构建着抗衰屏障。
就像日本作家佐野洋子,在《活了100万次的猫》中写下“活着真好啊”,正独自抚养自闭症儿子。
她把满地狼藉的玩具视作繁星,将儿子的每一次情绪爆发当作熟知密码。
孩子是箭,父母是弓,有了对生命规律的乐观,自然就会越来越年轻。
02 内心松弛
我时常会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妈妈才最完美?
答案从无定论,包括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也仅仅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概念。
如果你想追求完美,那就要去透支青春。
今天为孩子身高感到焦虑、凌晨三点还在研究营养配比、早上还在为孩子规划下午的兴趣课……
那些真正年轻的妈妈,从来不会为此忧虑,因为内心懂得“差不多就行”。
比如允许自己偶尔用速冻水饺当晚餐、接受孩子衣服上的泥点子、我的孩子不需要当卷王……
这种松弛感,源自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知,最大限度织就了最好的抗皱霜。
就像演员孙俪在采访中说:“我不做100分妈妈,因为我要留20分给自己开花。”
懂得留白的妈妈深谙此道,她们会在周末保留“无所事事时光”,让孩子在无聊中萌发奇思妙想。
这种留白艺术,既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让育儿不再是消耗战。
一切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过度规划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什么母亲才是最佳状态?足够好、差不多、不强求。
她们把家庭视为交响乐团,并不想完美的精密仪器,允许偶尔走音、允许即兴发挥。
就像跳芭蕾需要控制与放松的平衡,育儿也需要在用心与放手间,找到所谓的“黄金分割点”。
这种弹性空间,反而培养出孩子面对挫折的复原力,妈妈同样会变得越来越年轻。
03 放手智慧
“我是想放手,可是她做错了怎么办?”
但各位想没想过,脚手架如何安装?面对青春期子女的选择,我们需要化身军师,而非“指挥官”。
当3岁孩子系鞋带时,用分解动作分步教学;
当12岁孩子不礼貌时,用实际演示行为危害;
当15岁孩子厌学时,让她亲身体会社会的“苦”。
我们需要放手,我们需要让其感知,帮助孩子实现“请帮助我自己做”的成长诉求。
儿童发展专家发现,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皮质醇水平升高6倍,而妈妈的压力激素也会同步飙升。
懂得适时放手的妈妈,既守护了孩子的探索本能,也为自己赢得了喘息空间。
当孩子在安全距离内摔倒时,她们克制住冲过去的本能;
当孩子搭积木总失败时,她们忍住代劳的冲动。
这种“有界限的放手”如太极推手,在松紧之间维持着能量的动态平衡,让母亲这个角色不再沉重。
对于孩子来讲,同样是一种利好。
在杭州某小学的跟踪调查中,适度放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问题解决能力上高出对照组37%。
时光从不会真正饶过谁,但那些带着智慧育儿的妈妈,会在岁月长河中打捞出永葆青春的秘钥。
用乐观照亮前路,以松弛化解焦虑,凭放手成就彼此,时光就会慷慨赠予眼角星光。
毕竟,一个会爱自己的母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抗衰老基因。
正如作家黎戈所说:“母亲的面容,是孩子最初看见的世界模样。”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