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3点容易醒?是身体2个地方堵了!老中医这样吃,安睡到天亮

不一样视角 2025-01-15 22:44:5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晚上睡得好不好,白天的精神状态全靠它撑着。可偏偏有些人,白天累得像条狗,晚上却睡得跟只猫似的,尤其是凌晨1到3点,准时醒。好不容易迷迷糊糊又睡过去,闹钟却响了,气得直想砸床。

有人说这是压力大,有人说是年纪大,可老中医告诉你,这事儿啊,多半是身体某两个地方堵了。

别小看这个问题,凌晨1到3点容易醒,不仅仅是睡眠的问题。这时候醒,可能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告诉你它哪里出了毛病。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睡眠时间更是和脏腑的运转紧密相连。凌晨1到3点,对应的是肝胆经的运行时段,问题出在这两个地方的可能性很高。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肝胆出了问题会让你睡不好?堵了的肝胆该怎么通?老中医又是怎么靠饮食调养,帮人安睡到天亮的?

第一,凌晨1到3点醒,可能是肝“堵”了,气机不畅。

中医讲“肝主疏泄”,意思是肝就像人体的“总调度”,负责疏通气血、调节情绪。如果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身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尤其是到了夜里,肝胆轮值时段,肝气不舒的人就容易醒。有些人凌晨醒了以后,会觉得胸口闷、叹气多,甚至心里发慌、睡不回去,这些都是典型的肝气郁结表现。

现代医学上,其实也能找到类似的解释。长期压力、熬夜、饮食不规律,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

肝脏本来是夜间“修复”的主力军,可你这时候还给它添乱,它不“抗议”才怪。

有个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是个40多岁的女白领,每天加班,情绪压抑得很厉害。最近半年,她总是凌晨1点多醒,醒了以后胸口发闷,越想越烦,甚至开始掉头发。

后来我给她开了疏肝解郁的中药,又建议她调整饮食,少吃辛辣、油腻,多喝点玫瑰花茶、百合粥。一段时间后,她跟我说,终于能一觉睡到天亮了。

第二,凌晨1到3点醒,也可能是胆“堵”了,胆汁排泄不畅。

中医讲“胆主决断”,胆和肝是“兄弟单位”,它俩的工作息息相关。胆的主要任务是储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如果胆出了问题,比如胆汁排泄不畅、淤积,就会影响肝的功能,进而导致睡眠问题。很多人凌晨醒了以后,会觉得口苦、胃胀,这其实是胆经不通的表现。

现代医学也证实,胆囊功能不好的人,特别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的,确实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这是因为胆囊的排泄功能在夜间最活跃,如果胆道有淤堵,身体会通过不适感“提醒”你。别忽视这些细节,不然时间久了,小问题容易变成大麻烦。

那么,肝胆“堵”了该怎么办?老中医有妙招!

第一步,调饮食,先给肝胆“减压”。肝胆最怕油腻和辛辣,饮食清淡是基础。可以多吃点绿色蔬菜,比如芹菜、菠菜,这些食物有助于疏肝理气。还可以喝点养肝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既能清热,又能解郁。

我常推荐患者喝一款简单的护肝粥:百合龙眼粥。百合养阴,龙眼养血,两者搭配,不仅能疏肝解郁,还能安神助眠。做法很简单,百合和龙眼肉各15克,加一把大米煮粥,睡前喝上一碗,睡得踏实。

第二步,动起来,帮肝胆“通路”。肝胆的问题,很多时候和运动不足有关,特别是久坐不动的人,经络容易堵。

每天抽出半小时快步走,或者拍拍肝胆经,都是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拍打胆经,从大腿外侧往下拍,一边拍一边深呼吸,能明显感觉到身体轻松了不少。

第三步,调情志,把“气”理顺。肝胆的健康和情绪密切相关,越是压抑、烦躁,肝气就越堵。

中医讲“怒伤肝”,所以平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试着每天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比如听听音乐、做做冥想,甚至找个朋友聊聊心事,都能帮助你把气顺开。

有人可能会问了,调肝胆是不是得吃药?

其实,大多数肝胆问题,在早期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不一定需要药物。但如果你已经有严重的不适,比如长期失眠、胸闷、口苦,甚至查出胆结石、脂肪肝,就需要及时找医生诊治。

中医里有很多经典方剂,比如疏肝解郁的逍遥散、清肝利胆的龙胆泻肝汤,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千万别自己乱吃。

最后再提醒一句,睡眠问题不是小事,别等到成了大病再后悔。

凌晨1到3点醒的根本原因,多半是肝胆出了问题。调理肝胆,不光能让你睡得好,还能让身体的整体运转更加顺畅。毕竟,肝胆的健康关系到全身的气血运行,它们好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肝胆系统疾病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4.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0
不一样视角

不一样视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