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在车圈的热度,正肉眼可见地攀升。
何谓具身智能?这个概念最早由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提出,指机器像人一样能和环境交互感知,自主规划、决策、行动,并具备执行能力。
从产品形态来看,具身智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其他实体机器人,比如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宠物机器人,甚至自动驾驶汽车等。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国内已有超10家车企开展具身智能相关布局,这其中既有小鹏、小米等新势力车企,也有上汽、广汽、吉利、比亚迪等主流车企。如果将特斯拉等海外车企计入,数量则更多。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且不止车企,汽车供应链企业也纷纷加码具身智能,例如博世、地平线、速腾聚创等。其中速腾聚创,据悉已为超过2600家机器人及其他产业客户提供适用多种场景和任务的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
重量级玩家的不断增多,彰显了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潜力,而随着各家布局的持续推进以及相关成果的陆续落地,车圈玩机器人这件事,也正变得越来越靠谱。
车圈扎推入局机器人赛道
车企之中,特斯拉较早盯上智能机器人。
早在2021年的“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提出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于次年正式发布“Optimus”原型机。2023年12月,改进后的Optimus第二代对外亮相,其可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提升传感能力,实现灵活行走、下蹲起立、抓取物品等动作。
据悉,特斯拉将在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Optimus,届时将有数以千计的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而按照马斯克的设想,未来机器人将不仅可以用于家庭、做饭、修剪草坪和照顾老人,甚至还可以成为人类的伴侣。
将目光转向国内,近两年,上汽、广汽、比亚迪、小鹏、小米等超10家车企相继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方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智能机器人领域。
例如在2024年12月,广汽就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同月,长安表示,在机器人领域,其将开展类人机器人、汽车生态机器人等相关产业布局,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图片来源:广汽
此前的11月,小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Iron,据悉已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了小鹏P7+车型的生产实训,未来将会聚焦在工厂和线下门店等场景。
再往前看,奇瑞于该年4月联手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东风于年初提出了“具身智能体”概念,并发布汽车具身智能体架构,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
比亚迪则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主要聚焦通过深入挖掘公司规模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展开各类机器人本体及系统定制开发。据悉,目前该团队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车企之外,汽车供应链企业也闻风而至,纷纷将目光瞄向智能机器人。
2024年初,地平线拆分其机器人事业部,正式成立具身智能公司“地瓜机器人”。速腾聚创(RoboSense)定位“增量零部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正面向机器人行业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已有诸多产品及技术成果落地应用。据其预计,明年其在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有望突破六位数。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机器人赛道还吸引了诸多技术大咖的入局。
12月25日,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正式宣布离职创业,并作为联合创始人,与地平线前副总裁、前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成立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身具身智能赛道。
盖世汽车注意到,除以上两位外,此前已有多位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专家投身到具身智能行业中,包括前小米、华为等公司技术人员。
智能机器人赛道之火热由此可见,且不难预料的是,这一热潮并不会就此结束,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玩家入局。
既有优势也有痛点
车圈玩机器人,并非“不务正业”。
事实上,就车企而言,发展智能机器人,存在技术互通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制造成本与加速开发、探索多元化场景应用与商业价值等多重优势。
举例来说,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运行逻辑以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具体来看,一个完整的具身智能体主要由感知、决策、行动和反馈四个模块组成,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交互,实现对环境的重构映射、自主决策和自适应行动,并据此持续学习迭代,不断提高智能体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自动驾驶也是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并结合AI算法进行实时决策,这与具身智能强调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高度一致。
这种一致性为二者在硬件和软件层面上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事实上,特斯拉的机器人Optimus项目就利用了自动驾驶系统中的视觉、导航和AI算法技术。
图片来源:特斯拉
另外在应用场景方面,车企也是自带优势。要知道,车企的生产车间也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机器人可以用于汽车生产,提高效率和质量。
据了解,尽管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如今已在汽车制造中广泛应用,但总装线上的一些精细工作,比如贴车标、安装内饰等工作,工业机器人很难替代人类完成,而人形机器人由于能够模拟人类的动作和姿态,则可以派上更多用场,大幅提升效率。
由此来看,车企发展智能机器人确有其优势,只不过即便如此,要做成这件事,可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2024理想AI Talk上直言,理想汽车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不过节奏不是现在。在其看来,自动驾驶汽车就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这都没法解决,更别说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亦在小鹏AI科技日上表示,做AI机器人比做汽车更难,集成度要求更高,没有500亿元做不好AI机器人。
据盖世汽车了解,具身智能在核心技术、成本控制、行业标准规范、落地场景以及供应链完整性和成熟度等方面,均存在诸多挑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该赛道大多数公司都还停留在概念或者Demo阶段,真正进入商用的并不多。
也正因如此,于车企而言,从零开始,投入大量资源、财力、人力、时间部署机器人,既不现实也不划算,极易错失良机。
有业内人士表示,车企布局机器人,需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避免“重复造轮子”式研发,相对于从零开始“蛮打蛮干”,联合具备相关产品和技术储备的企业共同布局,真正带动产品与技术向上走,把市场做大,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这其实也是车企找上智能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原因所在。
相关供应商加码赋能
那么,相关供应商如何助力车企更快“拿下”智能机器人?
速腾聚创打了个好样。
近期,速腾聚创举办了“Hello Robot”2025全球首场AI机器人线上发布会,从中便不难看到其为机器人行业降低门槛、缩短周期、赋能机器人产业加速商业化所做的诸多努力。
此次,速腾聚创首次展示了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将其定义为机器人通用零部件开发平台,是各项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母机”。
“立足于这一‘母机’,我们不断沉淀可通用的硬件、AI软件、解决方案。”RoboSense速腾聚创CEO邱纯潮指出,只有从本体出发,亲自去做不同部件的配合和算法开发,才能真正做好各种增量零部件产品,并跟着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的伙伴一起共同迭代。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下同)
据悉,立足于整机,速腾聚创聚焦于机器人的视觉、触觉、关节三类增量零部件领域,为相关企业赋能。
在视觉上,速腾聚创推出机器人视觉的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
据邱纯潮介绍,Active Camera实现了激光雷达数字信号和摄像头信息的融合,使机器人既能识别精准的三维环境距离信息,又能感知丰富的视觉语义信息,并可以克服强烈明暗变化等环境干扰,让机器人具备了超越人类的视觉能力。不仅如此,其体积小巧,简洁易用,可灵活部署于机器人的多样化结构中。
更重要的是,依托于RoboSense超级传感器平台,Active Camera可通过功能丰富的SDK满足不同场景任务需要,避免重复造轮子。开发者可以通过SDK直接调用建图、定位、避障等能力,节省传感器驱动开发,数据标定、数据融合的时间。
按照规划,Active Camera还将不断扩充阵容,持续降低各类细分场景专用机器人的开发门槛。
盖世汽车还注意到,速腾聚创基于“手眼协同”能力的操作解决方案也迎来全新版本,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正式发布。
按照邱纯潮所说,Papert 2.0的性能配置已达市场第一梯队水平。具体而言,Papert 2.0仿人手设计,具有20自由度,最大负载5kg,在指尖指腹和手掌上共有14个力传感器。同时,配合机械臂及其控制系统,其可灵活复刻人手的精细动作和操作,如用4自由度食指使用电动螺丝刀、力度精准适中地拿起鸡蛋、靠精确的位置控制捡起螺丝钉等。
在触觉上,速腾聚创则开发出一款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力传感器FS-3D,适用于足式机器人的末端运动控制。它将极大提高双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度,实现更好的安全性和运动性能。
关节上,其开发了一款高功率密度直线电机LA-8000。据称,其峰值推力可达13000N,可以在人形机器人搬运重物、奔跑跳跃等场景下提供精准而强大的腿部力量输出。
此外,其还推出一款高集成化、小体积、大算力、低功耗的机器人域控制器DC-G1,作为智能机器人的中央计算平台,它可以支持各类实时感知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操作模型和运动控制算法等,协助开发者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由此来看,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速腾聚创的解决方案可谓相当全面,且据了解,其商业模式非常灵活。
举例来说,针对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速腾聚创只提供标准化硬件支持,而对于有相关工具链需求的企业,则不仅能够提供全套工具链,还可提供深度融合AI算法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这无疑有利于加快相关企业的部署。
速腾聚创能够做好这件事,其实并不意外。
据中汽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专利公开量TOP15”榜单,截至2024年末,速腾聚创相关专利公开量高达641,排位第一,断层领先。
图片来源:中汽中心
另据速腾聚创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速腾聚创激光雷达累计销量已超72万台,结合港交所1月7日挂网的速腾聚创业绩公告,其2024年四季度销量为16.2万台,截至2024年末,速腾聚创激光雷达累计销量已超88万台。
从市场排位来看,2024年,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装机量持续领先。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相关统计数据,2024年1-11月,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装机量超45.6万台,占据近35%的市场份额,位列首位。
可以说,速腾聚创在智能汽车尤其是智驾领域拿下了优秀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而这为其深入智能机器人赛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邱纯潮所言,“以智能汽车这一最严苛的移动机器人平台为基础所开发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和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理解环境信息,实现A点到B点的自主移动功能。”
当然在此背后,离不开AI基因的赋能。要知道,无论自动驾驶还是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其实都是AI。
而就速腾聚创而言,其愿景一直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邱纯潮指出,公司的英文名是RoboSense,从狭义来说是“机器人+感知”,从广义来说是“机器人+认知”,也就是“AI+机器人”,“我们的名称和logo,已经把我们最初的梦想表达得非常直白。”
他表示,十年前,正是为了解决机器人执行任务中的感知问题,速腾聚创开发了其初代产品。十年来,其不断改进产品、沉淀技术、积累人才,遵循让AI定义硬件、硬件定义芯片的研发逻辑,在不同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具备在机器人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品类上开发先进产品的硬实力。
其还不断增加在AI方面的研发投入,不仅建设了超算中心、AI模型、场景数据等AI基础设施,还开发了大规模的数据闭环工具链,通过数据驱动不断增强其AI基础能力。这不仅支撑着其现有产品开发的高效迭代,更可为各类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协同合力迈向智能未来
当然,如今在为该行业赋能的并不仅速腾聚创一家,事实上,也正因如此,车圈玩机器人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靠谱。
邱纯潮表示,如果有许多技术先进、产品可靠的增量零部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帮助车企降低开发门槛,缩短周期,那么更多的智能机器人就可以被轻松应用到许多长尾场景中,普及速度会大大加快。
在他看来,未来十年,更多机械和设备都可以升级成为像智能汽车一样的移动机器人,通过自主导航从A点移动到B点,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终有一天,具身智能机器人会与人类组成一个人机协作共生的新型社会。”
在特斯拉2024年股东大会上,马斯克也曾大胆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和人类的数量比将超越1:1,甚至达到惊人的2:1;预计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00亿-200亿台。
Virtue Marke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2%。
另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测算,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2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近370亿元,2024-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超60%。同期,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约0.4万台增长至近27万台。
总而言之,随着重量级玩家的不断增多,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相关成果尤其是技术平台的陆续落地,智能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