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华烈士陵园出来,沿龙华西路、东安路到丰溪路一线漫步,悠悠走到被人们称为黄浦江上第二湾的徐汇滨江带赏夜景。
近处一座像保龄球瓶的建筑物,不断变换色彩。闪烁的灯光,让这座白天或许一点不起眼的建筑物,光彩夺目。
微微的风,轻轻吹过。初冬的黄浦江边,一点不冷。沿江徐行,听江涛拍岸,看微波荡漾。这里不但风景宜人,视野更是非常开阔。一眼看过去,远处一座横跨浦江的大桥,被红色的灯光装饰,很是柔美。看不清钢筋水泥的夜晚,一切都那么美好。
步道高于水平面挺多,游者居高临下观看远近。栏杆遮挡,没有防汛墙。每走一段,会有一张“凳子”供游人休憩。这里说的是“凳子”而不是靠椅。估计大上海的游人太多,假如配备很多椅子,过于舒适的坐着,会不忍离去吧。
作为黄浦江岸边一条最长的“绿色景观长廊”,徐汇滨江带的“凳子”,其实坐着不那么舒服,身体有点前倾。假如故意设计成这样的角度,是让人坐下来还是以膝盖为支撑地看向江面?没想明白。
经过一座高架桥下。桥上经过的汽车,没有想象中的嘈杂,可能做了降噪处理。内里的灯光,多重色彩组合,并不显得杂乱。没有机动车没有电瓶车,只有行人不徐不疾地行。那个时间段,可能不太会有本地土著悠闲地漫步吧。
转悠了一阵,想回了。看到不远处的大路边有个站台,决定去乘坐公交。打开度娘看了,地铁距离有点小远,不去找了。
转往大路时,忽然看到极不协调的乱草,茂盛地长着。为什么清爽的江边和大路之间,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并且,乱草不是暗黑,而是配合了灯光。“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脑海里瞬间冒出《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注”。难道,这里有过辉煌的历史?有过难以忘怀的记忆吗?
顺着灯光慢慢地看过去,果然被我找到了原委。我看到了什么?长长的铁轨!想起以前乘坐在绿皮火车上,经过“道口”的往事。一列火车将要到来时,有铁道工人在铁轨两边分别放下黑白两色的杆子,挡住过往的行人。那时候,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自己的十一号。
杆子往下一放,无论你多着急,也只好耐心地等待火车过境。我从推向上边玻璃后的窗口,看着两边黑压压等待的人群,说不清是什么滋味。有一次甚至想,幸亏扬州没有火车,否则上班赶时间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不要急死人!
火车带着巨大的音响,风驰电掣地越过道口。车里的乘客坐定下来,交谈议论刚刚看到的景。有经验的人会说,每天车子经过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赶时间,只要提前五分钟,就可以让掉等火车这一节。想想也是。
现在,高铁动车遍布全国。那种老式的绿皮车,成了过去的记忆。虽然高昂的票价对很多打工人不友好,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看过不少人对绿皮车的怀念文字,那些温暖的拥挤,很有人情味。发展的社会和时代,可能不去考虑这些了。
每一个城市都在扩大。车站放在了没一个小时公交到不了的地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住满了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尤其上海,交通最发达的城市。
在上海喜欢乘地铁。地铁,顾名思义在地下。可是上海的地铁自有风格。它需要的时候钻入地底,三五个站台后,忽然在地面昂首前行。那天拍了两张莲花路地铁站照片。站台两端都是延展的铁轨。它们都在地面。据说,因为这里地铁轨道的特别,会被摄影高手拍出浓郁的怀旧色彩。
我试着从站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始终没能找出“怀旧”的因子。后来得知,是因为两边在搞什么建筑被遮挡板大煞风景了。那么,下次有机会的话,再去看看。
徐汇滨江这里刻意留下的铁轨,才是真正可以怀旧的老物件儿。透过高高的乱草和迷离的灯光,冷冰冰的铁轨,静默地守着这块土地,守着曾经的骄傲与辉煌。
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徐汇滨江带,刚刚完成了一期。更大更美的景,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这段双向铁轨,代表了过去的速度。今天,则是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