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棋,摆摊擦鞋的“十八线演员”
3月8日,有网友拍到41岁的演员赵雷棋,在街边支起摊子,给人擦鞋。一次10块,他干得仔细,满头大汗,来者不拒。
这事儿一曝光,舆论炸了锅。
有人感慨:“演员都混成这样了?”有人嘲讽:“这不就是炒作嘛?”但更多的人,是带着疑惑点进来,发现——这哥们儿,真挺实在的。
面对镜头,他毫不避讳:“没戏拍,就出来摆摊呗,能挣钱嘛。”
话糙理不糙。
但在大众认知里,“演员”就该光鲜亮丽,怎么能沦落到擦鞋?
于是,嘲讽随之而来:“是不是混不下去了?”“不就是博流量吗?”
可问题是,赵雷棋还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疫情那几年,他卖过茶叶蛋,榨过果汁,甚至还养过鸡。
只要能赚钱,他都试了个遍。
这哥们儿摆摊,是真为生计,不是作秀。
但一个拍了几十部戏的演员,为什么还要靠擦鞋补贴家用?
01/为什么明星还要摆摊?赵雷棋并不是个“无名之辈”。
他是科班出身,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演过《余罪》里的粉仔,还在《海上牧云记》《大唐狄公案》等剧里露脸。
按理说,这么多年下来,怎么着也能攒点钱吧?
但现实是,演艺圈从来就不是“演得好=赚得多”。
这里有几个残酷的真相:
①影视剧的钱,大头不归演员
一个项目下来,资本、制作团队、平台分走大半,真正落到演员手里的,能有多少?除非你是顶流,否则你就是“打工人”——片酬不高,拍完就散,收入不稳定。
②流量至上,实力派没活路
现在的影视圈,资本喜欢流量,不爱演技。就算是戏骨,也得看运气。赵雷棋这样的配角,戏份再多,也是可替代的“工具人”。资本不押注,谁也翻不了身。
③中年演员,更难混
30+以上的演员,角色变少,年轻的抢市场,老的有咖位,夹在中间的最难熬。赵雷棋不是个例,很多40+的演员,都经历过“无戏可拍、收入断层”的阶段。
④“一夜爆红”是童话,“长期失业”才是现实
演艺圈的“赚钱神话”只属于少数人。很多演员,可能上一秒在剧里演富豪,下一秒在家算房租水电。你以为的风光,可能只是社交平台上的滤镜。
赵雷棋,只是演艺圈无数“中年演员”的缩影。
02/“演员擦鞋”丢人吗?说白了,赵雷棋不是混不下去,而是活得太清醒了。
你要说擦鞋丢人?真不至于。
演员再怎么特殊,本质上也是个职业。
能赚钱就不寒碜,靠自己吃饭就不丢人。
真正应该被嘲讽的,反而是那些:
-明明赚得不少,还偷税漏税的明星
-拿着高片酬,却演技拉胯、还仗着流量横行霸道的
-有资本支撑,随便折腾,最后还靠粉丝兜底的
这些人,才该被骂。
赵雷棋这种,没戏拍了就摆摊,不啃老、不卖惨,靠双手挣钱,结果还被群嘲?这逻辑,真的说不通。
比起“戏红人不红”的演员们,他至少活得坦荡。
03/演艺圈的光环,正在破碎过去,明星的滤镜太厚,公众默认“演艺圈=高收入”,以为混进去就是“飞黄腾达”。
但现在,越来越多演员的“生存现状”被扒出,人们才发现:明星和普通打工人,差距也没那么大。
现实已经改变了——
-没有资本撑腰的演员,也要接地气赚钱
-流量时代,真正拼演技的人,可能赚得比你还少
-影视圈的金字塔效应极端化,底层演员连戏都接不到
明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群体,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有人豪宅名车,也有人摆摊擦鞋。
当我们看到一个演员摆摊,或许应该换个角度想——
这不是“演员落魄”的象征,而是“行业回归真实”的信号。
而赵雷棋,正是这个行业里最真实、最努力的那群人之一。
所以啊,别嘲了,他真的比你想象中更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