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加了会儿班,下班后与朋友前往商场准备用餐。正在为吃什么而发愁时,转角处看到了西贝莜面村。早有耳闻西贝莜面村价格昂贵,于是我们决定去挑战一下究竟有多贵。西贝在商场的店面一般都比较宽敞,有的甚至有好几百平方米。
饭点店内人很多,点菜时,大盘鸡 89 元,面筋 39 元,小炒牛肉 59 元,这些菜式的感觉价格虽偏贵,但还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夸张程度。在选主食时,招牌莜面已售罄,只剩蒸饺可选,每笼 26元。
然而所有菜端上桌的时候,才明白是自己想当然了,第一感觉分量很小,尤其是蒸饺,26元只有三个,这可能是我吃过最贵的蒸饺了。至于味道,整体而言不算出众,不过也不难吃,只是价格确实是偏高的。
实际上,网上热议的焦点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个点上,但很神奇的是,网上都说贵,店里却人满为患,似乎并不缺生意。那么,备受争议的西贝莜面村是怎样发家的?它又到底在做谁的生意?
1986 年,内蒙古人贾国龙考上了大连水产学院,轻松的大学生活让他郁郁寡欢。大二下半学期,贾国龙决定退学从商。在内蒙古临河市这个刚脱贫的地方,他开了一家咖啡馆。这个远远超出市场消费能力的产品,失败几乎是必然的,但失败并未让他停下脚步。第二年,咖啡馆改成了酒吧。第三年,他又承包了一家生意冷清的西餐厅。
毫不夸张地说,贾国龙开的这三家店简直是瞎折腾。对于临河市民而言,高高在上的洋快餐根本消费不起。直到 1989 年 5 月,他才恍然大悟,开了一家主打河套小吃的中餐馆。取名时将自己的姓拆分,“西贝”二字正式启用。由于为人厚道,加之味道正宗,没多久,西贝餐馆就成了附近居民的定点食堂。
七年过后,贾国龙赚到了第一个 100 万,在临河也算小有名气。但贾国龙走出内蒙古的第一步,却以惨败收场。1996 年,贾国龙夫妇一同前往深圳接手经营一家 400 平方米的海鲜酒楼,结果开业九个月亏损 137 万元,无奈从深圳撤店。
回到内蒙古后,心有不甘的贾国龙找到村里一个半仙算命,得到了八字箴言:“遇海必反,逢京必发”。刚在深圳遭受重大亏损的他,立即决定赶赴北京寻找机遇。
巧合的是,当时临河市政府正好要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办事处隔壁有个金翠宫海鲜大酒楼,希望由作为老乡的贾国龙承包,贾国龙毫不犹豫地盘下了酒楼,主营海鲜,以内蒙菜为辅。就在他以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在望之时,没想到酒楼开业仅四个月就亏损一百多万。
这下贾国龙彻底服气了,后悔没听半仙的话,自己就不该涉足与海有关的生意。不碰海那就碰土。于是,贾国龙果断砍掉海鲜,主打莜面和羊肉,全是“乡土味”十足的内蒙菜。为吸引顾客前来就餐,贾国龙还格外重视营销,首先请来内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在店里组建了一支堪比专业乐团的蒙古歌舞表演团队。其次,花重金在电视台、电台投放广告。这一回,他成功了。西贝的客流量大幅增加,内蒙的莜面和羊肉广受好评。
2000 年年底,贾国龙共有五家餐厅,总利润 161 万元,其中仅北京这家餐厅就贡献了 151 万元,这让贾国龙坚信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餐饮道路。第一,要在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的城市立足。第二,在大城市里被认为上不了台面的西北菜也能够广受欢迎。
2001 年年初,贾国龙将餐厅升级,以“西贝莜面村”为名的第一家旗舰店在北京六里桥开业,此后,西贝莜面村的店逐渐拓展至深圳、上海等城市。
2003 年,西贝营收突破了亿元,之后,以每年递增的速度缓慢成长。但到 2009 年,贾国龙开始焦虑起来。那一年,海底捞在全国遍地开花,利润达到令同行望尘莫及的 18%。贾国龙得知后坐立不安,思考着如何提高利润。
改革的第一步是改名,当时西贝莜面村在北京已经有十年了,但还是有人经常把“莜(you)面”读成筱(xiao)面。一个容易读错的店名,非常不利于传播。于是,贾国龙花费 400 万找到著名咨询公司特劳特中国寻求帮助,得到的方案是去掉“莜面村”三个字,改成“西贝民间菜”,并且打广告,强调 90%原材料来自西北民间和草原。
但贾国龙得知后表示不行,90%这个数字限制太多,比如花椒,明明四川的更好用,为啥非要用西北的呢?最终,贾国龙选择去掉“民间”和“90%”两个关键词,改名为“西贝西北菜”,主打草原羊肉和乡野杂粮。
不得不说,这一招极为成功,中餐体系里八大菜系基本垄断了市场,但西北土菜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也没有专门的连锁店,是贾国龙发现了这一商机,是他在八大菜系之外创立并发展了西北菜品类,并成为中国最大的西北菜连锁餐饮企业。
不过,改名只是让西北菜的定位更清晰了,但缺乏一种更直观的表达,即西贝卖的西北菜究竟是什么菜?于是,贾国龙继续折腾,在 2012 年接受里斯本中国的建议,将店铺招牌打上“西贝烹羊专家”几个字,意思是让消费者明白这是一家以烹羊为特色的西北菜餐馆。
但半年过去,市场对此毫无反应,几百万的改名费用付诸东流。2013 年 8 月,贾国龙痛定思痛,决定不再折腾,将名字改回最初的西贝莜面村,据说是因为莜面独具特色,以莜面开拓全新品类最合适。总之,西贝历经几年的改名又回归本名,咨询费、生意的下滑,各类成本的消耗达数千万,在外界看来简直是瞎胡闹。但是贾国龙却觉得,为了弄明白“我是谁”,几千万花得值。
改回西贝莜面村这个名字后,最初的问题再次浮现,消费者不认识“莜”字怎么办?贾国龙辗转寻到另一家广告咨询公司华与华,推出了“I love 莜”的活动,用谐音“I love you”的方式推广“莜”的读音,极大地提升了西贝莜面村的认知度。
另外,贾国龙还效仿海底捞开高工资,聘请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在店里搓莜面,成为透明厨房的一道亮丽风景。自此以后,西贝莜面村的名字再也没被叫错。同时,西贝的店铺在停止折腾后大规模扩张,仅 2015 年一年就开设了 53 家店。
至于为何能够快速开店,这就不得不提及西贝的开店模式与标准化了。西贝鼓励员工参与新店的筹建,成为新店的创业者。每开一家新店,前三个月的亏损由总部承担,三个月后倘若门店能够持续盈利,参与的内部员工便能享受 40%的分红,如此便能很好地增强凝聚力,刺激团队裂变出更多的门店。
再来看标准化菜品方面,一家门店给顾客的选择越多自然越好,但菜品多必然导致效率不高。在 2014 年,贾国龙对菜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精简,从原本的一百多道菜逐步减至 80 道、66 道、45 道。菜单精炼之后,贾国龙底气十足地说道:“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甚至提出不好吃不要钱,拿出 2%的营业额让用户退菜。
当然,菜品的标准化不止是菜单,还有做菜的方式和流程。贾国龙认为炒菜很难标准化,同一个厨师都未必能炒出两盘味道相同的菜,何况是全国连锁的众多店铺。为解决这个难题,西贝干脆砍掉许多炒菜,更多地将烤、炖、煮、烩、焖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且为每一道菜制定了详尽的作业指导书,在操作台上配备定时器、温度计、刻度勺等工具,大到浇汤,小到调味,每一个步骤都有精准的刻度。
另外一些小细节,西贝也有自身的标准化,比如为了收餐迅速、桌面更整洁,西贝的桌子上会铺有红白格子桌布。当年贾国龙刚提出桌布的时候,公司内部表示反对,认为成本高不划算,可以换成一次性塑料布,但为了顾客体验,还是坚决执行了下去。
弄清楚了西贝莜面村的扩张历程,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它到底为什么价格昂贵,又是哪些人群在消费?其实“贵”很好理解,无非就是餐厅的经营成本涵盖了原材料、租金、员工、设备、水电及损耗等费用。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认为我要为西贝辩解,从成本方面详细解释它为何贵?
然而并不是,它的贵完全是贾国龙想让它贵,没有那么多原因。前面咱们说过,2009 年贾国龙听闻海底捞 18%的净利润就非常羡慕。俗话说,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同行的成功更令人揪心。当然,第二年贾国龙就想方设法给西贝涨价,但西北菜的定位致使价格很难提升,因为西北菜本就粗犷,无法像粤菜、淮扬菜那样有溢价的精致感,与高端宴请之类也无缘,天生没有涨价的基因。
后来,贾国龙就想着通过营销来涨价,早在十年前,就连着两季用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红面食联合营销等方式,试图提高品牌附加值,但大多难逃“偷偷涨价——被骂——致歉——降回原价”的命运。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 2017 年,那家为西贝改名的咨询公司华与华再次出手,为西贝设计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营销口号,试图将西贝往儿童餐和亲子餐方向靠拢。大家要明白一个事实,没有家庭会亏待孩子,大人吃什么无所谓,小孩子肯定要吃健康的。
于是西贝将儿童餐提升到战略高度,疯狂营销自家的儿童餐有多健康,哪怕是普通餐食也尽量迎合儿童口味。门店也开始向托儿所靠拢,把早教中心和亲子乐园的活都揽了过来。比如点菜之余学习四种食材的识字菜单,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孩子又领先一步。当年 39 元的宝宝餐应有尽有,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吸引了众多宝爸宝妈带娃去吃西贝。
哪怕是 2023 年,一份五六十元、分量感人的儿童餐依旧卖到脱销。网上随意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家长吐槽孩子闹着非要吃西贝的宝宝餐,试想一下,既然孩子要吃,父母肯定得跟着,顺便就带动了其他菜品的消费。
依靠这种方式,西贝在 2023 年的营收创下历史新高,力压太二酸菜鱼所属的九毛九集团,仅次于海底捞,在全国餐饮行业排名第二。以至于贾国龙去年的一场演讲中提到,华与华的定位咨询至少为西贝带来了一个亿的收益,但仅收费 600 万,实在是太良心了。故事讲到这里,按照惯例差不多该结束了。但为了避免大家觉得咱们说了不少好话,以为是收了好处,咱们就不得不给西贝来点“猛料”了。
今年年初,也就是预制菜被猛烈批判最为严重的时期,西贝被曝光预制菜的比例超过 85%,再结合西贝的价格,有人忍不住了,直接开骂,价格这么贵,怎么还好意思卖预制菜?特别是家长们更是愤怒,本来是为了孩子健康才让孩子吃西贝,现在却被告知是预制菜,感觉被“背刺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预制菜其实对西贝没造成什么影响,该吃的继续吃。毕竟多年来的营销,西贝的粉丝已经相信,即使是预制菜,那也是健康的。那么预制菜这事儿各位条友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