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办假证,怎么就成了揭不掉的“牛皮癣”?|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1-13 22:20:51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这些“假证业务”在电商平台几乎是随处可见。

▲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商铺,公开销售国家颁布的职业证书,且宣称这些证书都可以“官网查验”。然而,不仅证是假证,这些平台上店主们所说的“官网”也是假官网。图/央视截图

文 | 柳早

日前,据央视报道,有记者调查发现,办假证的灰色产业链正在升级。不仅证是假的,查验证书的网站也是假冒的。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发现了宣称“终身可查验真假”的假证办理店铺,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种类从职业技能证书到学历学位证书应有尽有。

随后记者“下单”了假的大学毕业证书,没过几天便收到了,制作精良与真实文件几乎无二致。在证书的右下角还附一行查询网址,而这就是假证精心设计的验证“闭环”——在这个网址上输入证书编号,即可以显示出认证信息,当然这个网站也是假冒的。

其实,媒体报道的这个假证,并没有那么“天衣无缝”。比如验证的网址,并非人们常见的学信网,网站的标题和布局都有明显差别,如果仔细判断的话就可以发现问题。不过,这依然有可能骗到一些粗心大意或是对学历验证不太熟悉的用人单位等,同样有蒙混过关的可能。

其实办假证并不算多么新鲜的“事物”,过去猖獗时在路边墙上的牛皮癣广告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办证”的字眼。而近些年对于假证等相关部门也强化了打击力度,有力地遏制了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

去年12月,北京西城法院通报该院近年审理的涉假章假证类犯罪典型案例,2020年至2024年,审理涉假章假证类犯罪案件共计146件,对206名被告人判处刑罚;去年8月,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警方,斩断了一个兜售假证章链条,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8人,现场查获假证件2.3万个、假公章4000余枚以及大量作案工具;去年5月,应急管理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专项治理行动,等等。

但在打击的雷霆威力之下,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这些“假证业务”在电商平台几乎是随处可见。这意味着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近乎零门槛地找到所谓商家。

要说电商平台完全没有规范也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接触这些商家的时候,客服会提示“勿发敏感词”,并引导用户添加其他聊天软件好友。这说明电商平台确实在查处违规信息。

不过从现状看,电商平台的这些规制其实已经被突破了,几乎形同虚设。无论如何,违规商家可以把页面展示出来,这就已经足够做成生意。电商平台各种技术识别,事实上没有起到拦截的效果。

因此,电商平台应当对这种现象引发重视,进一步提升识别能力,将这些违规业务在第一时间即予以阻断,并对相关账号进行严厉的处置。

其实在探访中就能发现,这些办证广告也会花样翻新,不会直接提“办证”,但会用“可查”“你懂的”之类关键词代替。对此,电商平台也应当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更新拦截语库,对违规信息做出快速、批量处理。

同时这些违规商家为了规避监管,往往会使用引流其他App的做法——电商平台只是一个信息集散地,最后生意在其他App上“谈成”。这事实上给电商平台的规制带来了困难,很难有效追踪去向。

对此,相关部门不妨引导多个App和平台进行信息共享、联合治理,彻底斩断链条。其实精准定位违法商家并不难——根据他们引流信息里留下的账号,就足够进行摸排。因此,各大App联动,进行全方位的围堵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此外对于这些验证网站,相关部门也不妨进行统一清理。类似违规网站是假证产业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线索,这些网站和证书其实是联通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网站进行统一整治,并从中梳理出违法犯罪线索,用于进一步追踪打击。

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假证生意堂而皇之地在电商平台出现了。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互联网平台,都应当对此提高认识,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绝不能给这种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体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提供生存土壤。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66

评论列表

人在江湖

人在江湖

2
2025-01-15 01:12

对平台处罚轻描淡写,有钱拿当然肆无忌惮了,被查出来也就是罚款几千人民币而已!犯罪成本之低让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