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的创新,明代檄文相较于前朝实现了哪些突破?
引言檄文的起源相当早,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后期更是逐渐繁荣了起来,到宋朝时到达了顶峰。之后明朝时期的檄文不少人都认为是处于一个停滞期,但实际上明朝的檄文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类型上,明代的檄文类型有所增加,各种各样类型的都有,有声讨类的,有风俗类的。从语言风格上看,明朝的檄文也独具特色,语言风格相当的刚健,在这种雄气风格上又加入了不少的修辞手法。同时明朝的檄文相较于前朝,明显内涵更深刻了,上升到了家国的层面,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一、种类丰富——按照内容分不同类型明朝檄文之中最常见的就是声讨类的,这一类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算是比较经典的一个类型,因此在明朝时期依旧是重头戏,这类檄文尤其是会对敌对方进行道德上的压制,使得敌人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样就能够率先获得先机。
像《谕中原檄》之中大肆的描写了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文中对于统治者的各种恶性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同时为明朝的出兵提供了一个合理性的理由。
元朝作战
文字是有力量的,明代檄文之中也有不少是晓喻劝降的,通过檄文来动摇对方的军心,这个时候的檄文的语气大都比较和善,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继续进行战争的话会造成哪些后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国志》之中记载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
朱元璋在讨伐方国珍时曾发布过一篇檄文,文章之中提到自己因为考虑到百姓,因此在面对方国珍的投降时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方国珍竟然随即就叛变了,这样一来朱元璋发动的战争反而成了具有正义性的了,甚至民众还会对方国珍产生不满的情绪。
明朝还有不少檄文是用来颁布决策,发动号召的,这样的檄文一般都会在颁布了某些决策,或者是战争时期向某地征兵时才会发布。如果说是决策类型的檄文的话,大都具有公文的效力,如果说是号召类的檄文,往往写的颇具感情,能够引起人的共情。
忽必烈
在各类檄文之中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社会风俗类的,这一类檄文的历史比较短,从唐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像《会考制度》是会对会考制度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还有的会针对一些社会的风俗习惯进行抨击,通过这种檄文来达到教化民众的效果,这种檄文在明朝时期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明朝时期的檄文类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有此前就已经存在的许多类型,同时也有明朝时期最新尝试的类型,但不管是哪些毕竟是在明朝时期发布的,自然会带有明朝独特的时代特征,这些都体现在檄文的文体和语言上。
二、特征鲜明——独具王朝的时代特色不少人之所以觉得明朝的檄文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主要是因为将明朝的檄文看做是军事文书类了,但实际上除了军事文书类,明朝檄文还是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看的话,明朝的檄文在文体或者是语言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明朝军队
最初对于檄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体规定,一直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提出才逐渐有所改变。一般来说开篇是要以某年某月某日的形式起笔,然后引出所要写的正文,最后结尾也是有固定的一个模式,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檄文大致上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明朝的檄文同样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开篇点名创作的时间或者是即将要写作的对象,将时间和讨伐对象都给明确了。
《讨判降大逆臣檄》开篇就写道“崇祯十有七年夏四月,江左诸少年讨降贼大逆臣”。
中间部分大都用盖闻来统领,后面再去叙述要讨伐的内容,或者是涉及到的诸多道理。最后结尾时也会写道“檄到如章,书不尽意”,这样一来既能够强调文章的真实性,也能够增加文章的流传度。
从语言上看的话,明代的檄文大多走的是复古的风格,在这一风格趋势下,明朝的檄文主要以散文为主,其中会夹杂着一些骈文,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骈散结合的一种语言特点。虽说是骈散结合,但是声律依旧极为和谐,节拍大都是四四二四节拍,这样一来檄文内容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同时,檄文的气势也相当到位的。
同时明代的檄文为了能够增加文章的效果,还在其中加入了不少的修辞手法,像比较常见的有夸张,这样的手法能够极大的增强文章的气势,像《谕中原檄》之中写道明军占领了整个南方,但实际上当时明军并未占领南方,这样写的话就是想要增强士兵的信心。
除此之外,明代檄文之中还经常会采用排比的手法,这样排比的手法一般就是来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个特点。就像《讨李自成檄》之中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太祖的一系列功绩,这样的手法来体现出李自成的功高德厚,同时来与下文做出对比,让百姓明确为何要对李自成进行讨伐。
在明代檄文之中还运用了不少的修辞手法,像用典,对比这些,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在为整个檄文服务,这样一来檄文作为文学作品便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有了让后世赏析的价值。尤其是明代的檄文表现出的文体特征是相当刚健宏壮的,这在明朝的各种文章当中都算是极为独特的存在。
明朝檄文
明代的檄文从思想上看要比前朝突破了不少,加入了许多涉及到民族领域的深刻的思想,像华夷之辩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明代的檄文还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其它类型的文章。
三、深度拓展——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思想明代檄文与此前檄文相比比较具有突破点的就是在其中融入了民族思想,像华夷之辩的思想就是最早在明朝时出现在檄文之中的,这无疑于拓展了檄文的深度。
虽说华夷之辩的思想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古人认为夷是缺乏礼仪的民族,因此从方方面面来讲都比不得华夏民族。
一直发展到明朝,这种思想上的对立依旧存在,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华夷不管是在生活习性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甚至许多少数民族还会对中原政权发动进攻,这就启示中原民族必须要加强对于少数民族的防护。
元朝农民起义
明朝的檄文之中明确批判了元朝的少数民族统治,认为当时的许多行为都是破坏纲常礼教的存在,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在明朝的檄文之中将华夷之间的界限给明确了,也加深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力。
相较于前朝,明朝檄文之中提出的华夷之辩更是为实现政治统一的一种辅助,毕竟在对少数民族进行讨伐时,自然会引起许多反战的百姓或者官员的反对,在对这样的观念进行宣传之后反而成为了讨伐战争之前对于民众心理的一种安抚。
不仅如此,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文体,也就是拟檄文,这是在檄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与檄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拟檄文就是站在后来人的立场上对于当下发生之事进行评判。
谕中原檄
明代的拟檄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质量都很高。在为数不多的拟檄文之中能够达到每一篇都独具特色。从文体形式上看,明代的拟檄文也上极为完善,行文的体制相当的标准,内容的叙述有相关的形式标准,因此对于后世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结语檄文在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可以说是独特的存在,到了明朝时期,檄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了,既继承了前朝的檄文传统,同时又表现出了明朝独特的檄文特点。檄文种类的有所增加,同时文体特征上也有所丰富。
元朝残暴
相较于前朝,明朝的檄文明显在思想上实现了突破,对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檄文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文体形式,在各个封建王朝之中还是相当亮眼的存在。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讨判降大逆臣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