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大授衔,许世友获悉自己名列上将后,很是不满。
他怒气冲冲地找到了周总理,直言要求授大将衔。
周总理没有直接拒绝他,而是说了两个名字。
许世友听后,心服口服,当即不再出声了。
周总理提及的2个人,究竟是谁呢?
大将许世友与小兵恩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实施军衔制度。
在正式授衔的结果公布前,一些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耳中。
许世友,这位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司令员,一生战功赫赫,充满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表现出色。
他性格直率、豪爽,嫉恶如仇,行事果断,但脾气火爆的他,也容易冲动行事。
得知授衔的消息后,许世友也颇为关注。
有一天,有内部人士来访,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毛主席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
起初,许世友对此也是半信半疑的。
可是后来很多人都这样说,甚至还有人称自己亲眼见到了毛主席的签名,许世友这才确信无疑。
大将的荣誉,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党和国家的信任。
许世友非常高兴,于是邀请了几位好友和部下吃饭庆祝。
他们点了一桌酒席,围坐一起,祝贺许世友晋升大将。
许世友心情极佳,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不一会儿便有了醉意。
这时,服务员走来,告诉许世友,有长途电话找他。
许世友正喝得高兴,被打断后有些不满。
他以为是军区的来电,便放下酒杯,快步走到电话机旁,拿起电话大声说道:“喂,我是大将许世友,你是谁?”
电话那头似乎是没反应过来,先是沉默了一会儿。
随后,传来了周总理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我是小兵恩来啊!”
许世友一听是总理,心头猛地一震,连忙站直身子,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了。
以许世友的赫赫战功,对自己被授大将一事,他是很有信心的。
然而,就在1955年军衔正式公布之前不久,许世友得到了确切的消息,获悉自己名列上将。
他对此很是不满,一向性情直率、心直口快的他,找到了周总理,直言要求授大将衔。
周总理听了,并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给了他两个人名。
这两个人一个是大将,一个是上将,许世友听了,立刻就不吭声了。
周总理说的第一个人,便是萧克上将。
萧克上将,一位既能策马扬鞭建功立业,又能挥毫泼墨撰写佳作的传奇人物。
他早年投身革命洪流,半生戎马,其深厚的阅历与资历,在开国将军中实属罕见。
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革命”,他亲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从井冈山斗争到万里长征。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作家将军”。
在军事学术领域,他造诣颇深;在诗词书法上,他自成风格。
其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更是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萧克将军也是“年少有为”的典范。
25岁时,他就已担任军长;
27岁成为军团长,并率部西征,拉开万里长征的序幕;
29岁,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
在抗日战争中,他率领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敌后之敌后”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追击逃敌,气势如虹。
风流儒雅的萧克将军,大器早成,名扬中外。
其洒脱的性情和磊落的胸怀,赢得了广泛尊敬,甚至包括曾经的对手。
与他交过锋的一位日本少佐,这样评价他:“萧克将军……长着一张娃娃脸,可在他纤弱柔和的外貌里,竟隐藏着一种骇人的力量! ”
作为军中的老资格、老革命,萧克将军从不热衷于追求地位与名誉,也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战争岁月里,他频繁调动工作岗位,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1936年夏,年仅29岁的萧克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
同年9月,朱德总司令又命萧克接任三十一军军长。
当时就有人私下议论,认为萧克“太傻”,放着副总指挥的职位不坐,却去当军长。
对于这些议论,萧克总是一笑置之,不予理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先是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后又调任挺进军司令。
尽管麾下兵马不多,但他依然欣然受命,积极开展工作。
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
许多人认为,从井冈山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萧克所担任的职务,不逊于任何一位大将。
以他的资历和功勋,仅授予上将军衔,有些低了。
然而,萧克却常以东汉时期不争功名的“大树将军”冯异自喻,对军衔高低毫不在意:“那么多的战友牺牲了,我也早该为国捐躯了。评不评军衔,评什么衔,我都无所谓。”
军迷中也一直有个说法,叫“萧克镇上将”。
意思是说,其他对军衔不满意的上将,看到萧克也在上将的位置上,就该心服口服了。
粟裕三次辞帅周总理提到的第二个人,是粟裕。
粟裕素有“战神”的美誉,人称“常胜将军”。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战功赫赫,被称为“改变解放战争战局”的人。
1946年10月后,粟裕担负起指挥陈粟大军作战的重任。
他统帅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包括莱芜、孟良崮、渡江及上海战役等,均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他率华中野战军,成功歼敌44.3万余人,占战役总歼敌数55.5万的近八成。
对此,毛主席高度赞誉,称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立下了首功。
1955年授衔,很多人认为粟裕的战功配得上元帅军衔。
这不仅是党内军内的看法,就连党外高层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人也持有相同意见。
实际上,中央最初确实是有意授予粟裕元帅军衔的。
在一次讨论军衔问题的中南海会议上,毛主席不仅主张粟裕应获元帅衔,还给予了他高度评价:“论战功、论资历、论才干、论品德,粟裕可领元帅衔。解放战争中,谁不知道华野粟裕?”
然而此时,周总理却告诉主席:“可是,粟裕已主动辞帅了。”
1945年,粟裕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
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如今,又辞元帅军衔。
毛主席听后,感慨不已:“粟裕三次辞让,难能可贵……比起那些争衔要跳楼的,强千百倍嘛!”
按照中央既定的原则,十将十帅的名额,不容增减。
在确定人选时,要全面考量资历、声望、才能及战功,进行综合评定。
在元帅提名中,陈毅赫然在列。
而粟裕长期作为他的副手,加之其主动辞帅,最终位列大将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粟裕“二让司令”的事,周总理也很清楚,于是建议道:“粟裕难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但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补充道:“而且应列为第一大将!”
粟裕作为华野副司令员,指挥孟良崮战役,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时,许世友在其麾下的第九纵队任司令员。
粟裕升任华野代司令员,指挥济南战役时,许世友是他麾下负责攻城任务的总指挥。
如果粟裕只是大将,那么许世友授上将衔,也在情理之中了。
周总理一句“萧克是上将,粟裕也只是大将”,就叫许世友心服口服,不再出声了。
参考资料
[1]梅兴无.儒将萧克[J].红岩春秋,2022,(01):30-35.
[2]颜广明.粟裕大将的“三次辞帅”[J].领导之友,2014,(08):54-55.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