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00后,机器人的“老师”来了

湘江融媒 2024-12-13 09:26:04

如果对人形机器人下一个简单指令:“请帮我拿一瓶可乐。”它能听得懂吗?

一条看似简单的指令,对于机器人学科来说,背后却包含着庞大的技术内容——接到指令的机器人走到桌前,从众多饮料中准确地拿起可乐,并递给指令发出人,这在感知和执行方面,已经算一大步飞跃了。别看只是简单的行走、识别、抓取,这几个动作背后融合了多项技术。

在湖南比邻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邻星科技”),有一群年轻人每天都在做机器人的朋友,让那些“钢铁侠”们从“听懂话”到“会做事”,这一项听上去很好玩的科研工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人里人气”的机器人,如何“修炼”?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成了行走的热搜。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它们能做咖啡,能练瑜伽,能炒菜打扫,还能吟诗作对,而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运动会上,一台人形机器人也迈着蹒跚的步伐魔性亮相,被网友评论为“这机器人怎么这么像我太奶奶”。人形机器人虽然屡屡登上头条,可是酷炫的科幻距离真实的生活还有不小的距离。修炼成人形的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人里人气”?比邻星科技的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肖威,最清楚其中艰难,他幽默地说:“看似我每天就是在敲代码,但其实是在为机器人赋予‘灵魂’。”

回溯人类进化历史,直立行走和大脑发达是两个重要标志。对人形机器人来说,这同样是两座极难翻越的高山,肖威向记者科普:“首先,动力系统就是个大问题。现在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大多数都是用电机来驱动全身,包括各个关节。这样一来,对电机的要求可就高了,要能扛得住各种运动和负载。再来说说感知系统,这也是个难关。想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有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觉,那就得在它们身上装不少高性能的传感器。但是,这些传感器的融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让它们能够协同工作、互相配合。所以,需要我们研发人员写一系列算法,让这些算法能指导机器人去理解这个世界,让它们能够根据传感器传来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判断。”

比邻星科技的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肖威正在研发。

说到“感知”,肖威还是以“拿可乐”来举例。

比如仅仅是教会机器人如何识别什么是可乐,肖威的电脑里就保存了四百多张照片,而照片内容全是摆在一起的不同饮料。“把这些图片去进行一个数据标注之后,放到我们的模型里面去做,告诉它这是雪碧、这是可乐、这是奶茶,训练完之后,基本上模型就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后面的话它看到这个东西就能理解了。”

作为机器人和环境交互的末端执行器,眼睛和灵巧手正在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变革的关键突破口,这也正是肖威和同事们投入研发的重点方向。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浪潮。所谓具身智能,就是给能理解、推理并和物理世界互动的AI“头脑”再加上一个“身体”,“身体”可以是手机、汽车、机床、机械臂等,而人形身体被视为AI的理想载体,甚至是终极形态。这两年,在高速发展的大模型带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成为全球最热的赛道之一。“95后”肖威最期待的就是这个行业出现更多“中式机器人”。

“从硬件上来讲,机器人一些核心零部件,之前大部分是从国外采购,成本比较高。如今,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迎头赶上,再搭配自己自主研发的一些核心算法,去让机器人拥有像人一样的一些大脑,去做一些相关的动作。”让机器人变得更为“人里人气”,是肖威和他的比邻星科技同事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除了让机器人“听懂话”“能做事”,比邻星科技还有更大的野心——

自主研发!

比邻星科技产品六轴机器人。

更多年轻人,成为机器人的“老师”

坚持自主创新,让“中式机器人”从落后到跟跑再到大步领跑,这是比邻星科技创始人周博文的信念。

择才之智,贵于识金;兴业大计,首重人才。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唯有让人才以雨后春笋般涌现,才能让科技创新的脚步势如破竹。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是在这个行业越深耕周博文越发觉得,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错位。怎么在人工智能的产学研之间搭起一座桥?

2021年7月,比邻星科技初露头角,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王耀南指导下成立,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智能机器人领域,助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比邻星科技大楼。

“我们在工业领域累积了很多经验,把它的技术、原理利用到教育产品上面来,这样的方式,使用户学生接触到的技术、原理基本上是跟工业场景相符合的,做到产教结合的一致性”,比邻星科技技术副总监李艳斌介绍道。“90后”的他,带着自己年轻的团队,去合作高校给学生们做培训时,去碰撞另一群更年轻的灵魂时,是他们最有自豪感的高光时刻。

李艳斌及团队为高校学生培训。

目前,比邻星科技产品已经走进了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北等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百多所院校共建实验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实验室里锻造创新能力,踏上产业赛道,接力向前奔跑。毕业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00后”余志铭,就是其中一位。

目前任职于比邻星科技的他,曾经也是讲台下听过比邻星科技培训的学生。“我们当时用的是一款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在比邻星科技提供的教程中,你可以对着步骤一步一步地往下操作,非常流畅,让你瞬间体会到一次就开发成功的成就感。”

兴趣的火苗一经点燃,研发的热情就持续沸腾。余志铭此前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一般,可是他对做实验有浓厚兴趣。他勤奋钻研,表现优秀,毕业后被老师推荐来比邻星科技工作,从一名“使用者”成长为“设计者”。

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80后”周博文、“90后”李艳斌、“95后”肖威、“00后”余志铭,还有如今在各个创新实验室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05后”们……这些年轻人就像一颗颗星星,点亮彼此,薪火传承,开创着中国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产业的灿烂星空。

李艳斌(右)和肖威(左)研发人形机器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