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屡见不鲜,却仍能击中时局的核心。美国总统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己将在上任后的100天内访问中国。这消息一出,让原本已经麻木甚至厌倦了他“出格表态”的国际社会再次躁动起来。这不止是因为他曾经在中美贸易战上一刀切地实施关税制裁,而如今却主动提议取消部分加征关税的想法,更是因为他居然宣称,美国并不准备开战,还拿五角大楼的报告来做背书。这话听得谁都别扭,毕竟此前与中国“斗争到底”的姿态,曾是美国政治的主旋律。
说到这场发布会的核心,特朗普以惯常的“抢头条”风格展示了一幅看起来破天荒的“对华善意”。他不仅说要访华,还明里暗里透出愿意缓解贸易压力的一系列可能性,甚至主动废除前任总统拜登实施的多项对华制裁。这一切动作看似突兀,却带着一股浓浓的利益计算。美国经济此时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前几年试图推行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效果不佳,高昂的通胀率更让不少家庭捉襟见肘。关于加征关税对普通美国家庭的影响的数据早已成了各类新闻分析的保留环节——每年多支出上千美元,这数字简单却扎心。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看懂。美国对华策略的转变说白了是一种务实选择,这是由国内经济形势所逼迫的。特朗普虽然是商人出身,但这次的表态已经褪去了表面的“生意人气息”,更多的是战略博弈的体现。通胀危机、产业链外流的恶化,以及中国庞大的全球供应链地位和市场吸引力,都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中美关系的得失。谁都知道,美国在贸易战中压过了一时气势,却牺牲了本国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加税搞得中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回撤的外资流向了其他区域市场,而不是北美的工厂车间。
特朗普这次的“百日访华计划”看起来是在“服软”,但仔细咀嚼,又透出几分狡猾味道。他让商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尤其是那些受到贸易战波及的企业,半导体行业尤甚——这些企业早已在为中国的市场和原材料头疼不已,他的表态无疑点燃了它们的期待。而共和党内部长期坚持的“经济民族主义”也跟着得到了某种平衡既能借取消关税创造就业,还能提升国民经济信心,何乐而不为?接下来的问题出现在外交和军事方面。特朗普在这场发布会上显然是想做个“好心人”,试图淡化与中国的敌对氛围,可他的每都像是埋了炸药。拿军事说事他显得格外小心翼翼,说什么五角大楼没有秘密计划过要跟中国干一场,这样的话谁信呢?没有军事计划,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存在算个什么?赖清德政府自然有些坐不住了——他们对美国的态度敏感得很,特朗普这样的转向像是在提醒台湾“别太当真”。赖清德的“渐进台独”政策在过去几年一直有美国的默许背景,但这一背景的实质从来不是基于台湾的“特殊性”,而是逻辑里的一张棋子。现在棋局变动了,棋子随时可能被重新摆放,甚至直接“换用”。
不仅台湾感觉到了寒意,菲律宾、日本和韩国也没能在这次的风波中安稳下来。这个区域的藤蔓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国与国之间关系看似是联盟,实则关键时刻是相互博弈。特朗普对台海问题避而不谈,对日韩“适度收缩安全承诺”,再加上对菲律宾提出减少军事介入南海争端的意图,都传递出更大的信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点似乎开始转移。日本首相对此表现出了难掩的担忧,韩国则迅速进入了保守估计模式,连三星这样的巨头都不得不跟着美国的指挥棒摇摆。菲律宾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马科斯政府的能源开发脚步不得不暂时“踩停”,直言美国削弱了承诺。然而所有的动荡背后,其实特朗普还是在试图保住“美国优先”的根本逻辑。他的言论和政策转向不是一种突然觉悟,更多的是一种筹码交换,也不能排除他为未来的竞选利益铺路的可能性。一些人说,美国看似在暂缓对中国的压力,却在其他领域继续加码,比如芯片竞争、技术封锁和产业补贴战。这些领域的较量已经从明面进入暗处,小动作多了,硝烟一样浓。
对于中国来说,特朗普的这套组合拳无疑是一种弹性对话的伏笔。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质注定了两国不可能简单地“握手言和”,但双方也知道全面对抗、尤其是军事对抗,不符合经济全球化与发展趋势的基本规律。中国的军事迅速发展已经让美国不得不迈入一种“克制对抗”的模式,而这也进一步为未来的局势提供了博弈的条件。有人说,每次美国动荡,都是对全球治理智慧的考验。这次特朗普唱的这一出,不仅能折射出美国的窘境,也让世人看清,地缘政治从来没有一片净土,也从来不会有一场简单的“舍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