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城京到长冈京:日本奈良时代都城为何要迁移?

崔崔不是催 2025-04-14 17:23:10
前言

你看日本的历史,在平城京出现之前,差不多每个天皇一即位就会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然后在那建新都城。为啥会这样?这可能和日本当时的神道教有联系,也有可能是因为害怕啥的。

公元710年的时候,元明天皇把都城从藤原京迁到了平城京。打这起,平城京就成了日本的国都,这一当就是七十多年,期间历经了从元明天皇到桓武天皇总共八个天皇。

在公元710年到794年期间,日本历史上有个奈良时代。奈良时代可是日本律令制社会特别繁荣的时期,繁荣到了鼎盛状态,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少见的太平盛世。

那么,平城京到底啥样,居然能留住八位天皇?

平城京真不愧是“帝皇之邑、百官之府”!

平城京就在当时奈良地区的中心地带。它北边是些矮矮的丘陵,南边是平原,这刚好跟那时天子坐北朝南的观念相符。平城,就是平坦都城的意思,而且它所在的地方地势高,气候干干的,水往南流,平城京这地理位置超棒的。

平城京的城建格局是照着咱们唐朝长安城的格局来的,它的面积有藤原京的三倍大。平城京的整体构架就跟棋盘似的,规规矩矩的,道路分布得又均匀又笔直,东西南北的道路都相通。

平城京这地儿,皇宫殿宇和众多贵族豪宅那是不少,不过最显眼的还得数寺院了。这儿有大大小小各种庙宇,像药师寺、大安寺和元兴寺,这些都是从旧都迁过来的;还有东大寺是新建的。再后来,京城里又多了法华寺、唐招提寺、西大寺和喜多寺这些新盖起来的寺院。

京东各大寺的周边慢慢就有了繁华的街市。后来,朝廷又在京城外边新设了十二坊,还把它们管起来了。平城京的北部是平原,因为西大寺的关系,北部平原也有街市出现了。这么一来,平城京的规模就又变大了不少。

平城京慢慢变成了交通要塞。为啥?为了把建造宫殿、寺院要用的木材、瓦片这些物资运进来,就得和外面打通联系。朝廷以平城京为中心,修了六条通往东海、南海、东山、北陆、山阴、山阳的陆上道路,再加上原来就有的道路,这样就构成了完备的陆上交通系统。

相较之下,水上交通大多得靠平城京北面的木津川河道。平城京北边是奈良山,所以经木津川河道运过来的物资,得靠人力或者牛马、车子之类的,穿过北面的奈良山,才能运到平城京里面,这就不知不觉地把劳动力成本给提高了。

平城京在水上交通方面存在缺陷,这也是后来的统治者要迁离平城京的原因之一。

平城京发展了七十多年后,就成了当时政治、经济还有文化的中心,各方面功能都相当完备了。

桓武天皇冷不丁地决定把都城迁到长冈京

782年的时候,这一年是延历元年,桓武天皇对平城京本来还挺满意的。可怪得很,就过了短短两年,桓武天皇忽然就下了迁都长冈京的诏书,平城京一下子就面临被废弃的命运了。到底咋回事,为啥桓武天皇要迁都长冈京?

乍一看,迁都长冈这事儿好像挺简单的。说是为了水陆交通方便才迁都,可大冈京跟平城京比起来,也没方便多少。不管怎样,桓武天皇冷不丁就下了迁都长冈的圣旨,还让藤原种继、佐伯今毛人、纪船守他们当造宫使,让他们负责新京宫殿的建造。

嘿,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可没那么简单,从表面上可看不出来。按照史料的分析,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在当时,佛教僧侣的权势要是得不到控制的话,就会对皇权产生影响。

平城京那儿冒出来个僧侣行基和他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把皇室给吓着了。

日本律令里专门有一条是用来规范和制约僧尼行为的。可行基和他的弟子们才不管这些约束,他们就在大街小巷到处宣扬那些荒诞的说法,像“罪福报应”这种。他们做的事儿那可太离奇了,像把手指点燃当灯,剥手臂上的皮用来写字之类的,光听着就吓人。行基这个迷惑民众的人,到底是啥来历?

行基的爸妈都是从朝鲜半岛来的移民。行基出家二十多年的时候,他三十七岁了。那时候平城京正在搞建设,行基就借着这个机会,给那些劳工、脚夫啥的提供住处,把他们都聚到自己身边。被行基吸引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不想再回老家了。没多久,敬仰行基、跟着他的人就上千了。

行基和他的那些追随者慢慢组成了新的集团。好些年过去,这个集团发展起来了,不但越过了氏族社会,而且还参与到造桥、修路、盖房子、搞水利建设等各种社会事务里去了。这个集团的权力已经挺大的了,这肯定会让那些利益相关者感到恐慌。

佛教僧侣由于特殊身份,对皇位继承造成干扰。

奈良时代的时候,那时候咱们中国正好是盛唐,日本跟中国来往可频繁。佛教就在日本变得很流行了,连日本皇室都受到了深深的影响。

孝谦天皇是日本第6位女天皇。她在位的时候,佛教对她影响可大了。在754年(天平胜宝6年),大唐高僧鉴真还为她授戒了。孝谦天皇特别重用一个高僧,甚至想把皇位传给他。藤原家有个高层官员想阻拦这事,孝谦天皇一气之下就下令把那官员给处死了。

这事儿发生之后,日本的统治者就不许女性再登上皇位了,而且还把僧侣很大一部分的政治权力给剥夺了。

还有个原因,就是佛教太盛行,平城京里不停地建寺庙,这可花了老多钱了,对国家财政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威胁。

藤原种继这个倡导迁都的人所起的推动作用

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能确立皇太子身份,藤原百川在背后没少出主意,不管是明着还是暗着,反正他帮了大忙,桓武天皇可都记着。可惜,藤原百川死得早。不过,他的侄子藤原种继就继承了他这份功劳。你猜怎么着?短短二十九个月,藤原种继的官阶就一连升了六阶。这就说明,藤原种继特别受桓武天皇重用,桓武天皇对他也是极为信任的。

这么着,藤原种继总算等来了自己权力的高光时刻。他升为中纳言没多久,桓武天皇就冷不丁地颁布迁都长冈的诏书,这里头藤原种继可是出了不少力。

藤原种继为啥要让桓武天皇迁都到长冈?

桓武天皇之前还拿财政紧张当理由,说不会再大搞工程盖新宫殿了。可这话说出去没多长时间,桓武天皇就下诏书要迁都到长冈,开始建设长冈京了。桓武天皇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这就得讲讲藤原种继了,藤原种继哪来那么多钱给天皇盖皇宫?这就得从藤原种继和秦氏的关系开始讲起了。

秦氏,他们可是秦始皇的后代。在应神天皇十四年,也就是282年的时候,他们搬到日本去了。过了200多年,秦氏在日本就发展出很强盛的势力。秦氏在日本干啥工作的都有,也攒下了超多财富。

秦氏家族里有个叫秦朝元的人,圣武天皇瞧中他,还特别信任他,为啥?就因为他出钱建大佛和寺院呗。秦朝元的女儿,正是藤原种继的妈妈,也就是说藤原种继他爸靠着和秦朝元联姻,借秦朝元的钱来让自家权势更稳固。

藤原种继在当时那可是超级有钱的,没几个人能比得上。可以这么想,桓武天皇在财政特别困难的时候还坚决要迁都到长冈,为啥?就是因为藤原种继背后有个特厉害的大财团,这财团能帮天皇从平城京那些老毛病里解脱出来。藤原种继,也正好趁这个机会让自己的权势更稳固了,他背后的秦氏也得了不少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好处。

桓武天皇特别着急,就想赶紧从平城京脱身。

藤原种继利用像秦氏这种归化日本的外国人的力量,去推进迁都长冈京的计划,这可太合桓武天皇的心思。

桓武天皇的妈妈是百济王氏家族的人。按常理说,桓武天皇他妈妈是外国人,这身份挺低贱的,他根本没可能被立为太子。不过后来,多亏了藤原百川热心地支持他,还给他出主意想办法,桓武天皇这才被立为太子,最后当上了天皇。

桓武天皇的母亲出身有弱点,所以从天武天皇到圣武天皇这一脉的皇统,跟他就没什么关系了。要是还待在天武系血统所在的平城京,桓武天皇可不容易被容忍和认可,那些顽固的旧势力也很难摆脱。桓武天皇迁都,就是想开创自己的新王朝。

长冈京留存着的谜团

784年(延历三年)5月的时候,桓武天皇说要迁都到长冈京。那时候长冈京还没建完,就是个半拉子工程,半废半建的状态。桓武天皇为啥不等长冈京建好了再迁都?

迁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延历四年,桓武天皇离开了长冈京一阵子。就在这期间,有一天夜里,藤原种继在查看施工现场的时候,冷不丁被黑夜里射来的暗箭击中了,最后没救过来,死了。

桓武天皇惊得不行,就下令把行凶的坏蛋给找出来。把犯事的人逮着以后,拷打了一番才晓得,皇太子早良亲王(他可是桓武天皇一母同胞的弟弟)和这谋杀案有关系。主谋马上就被处死了,早良亲王,被关起来了。早良亲王心里那个气,绝食来表示抗议,在被押送去淡路岛的路上,心里憋闷,就这么死了。

藤原种继一死,长冈京的工程就停工了。那些在背后出钱的利益集团看情况不对,就把钱袋子收紧了,不再给长冈京的建设投钱了。

桓武天皇,早良亲王一死,他心里就老不踏实。他就寻思着,像中国古代搞祭祀那样,去祭祀天神,把大冈京土地上的邪气给除掉,给自个儿新开的王朝祈个福,求个祥瑞啥的。

往后那几年,长冈京还在一个劲儿地施工。就好像那工程永远都完不了似的,长冈京也因为这个一直热不起来,反倒有衰败的趋势。

延历十一年(792年)的时候,皇太子安殿亲王(也就是后来的平城天皇)生了病。没过多长时间,又爆发了两次瘟疫,这可把大家吓得够呛,心里都慌得不行。后来通过占卜知道是早良亲王在搞鬼。桓武天皇为了安抚早良亲王的亡魂,就追封他为崇道天皇,还专门给他建了个神社用来祭祀。

桓武天皇起了抛弃大冈京的心思,他四处游玩,寻找新的京都,而且很快就开始建设新京都,这个新京都就是平安京。794年的时候,桓武天皇把都城迁到了平安京,可这时候长冈京还没建好。不过这都不重要了,长冈京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抛弃的下场。为啥长冈京没建成,平安京却能顺利建成?

3 阅读:100
崔崔不是催

崔崔不是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