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参加斯大林葬礼,不顾一切提出要求:放人。
1953年,斯大林去世,全球政坛震动。周恩来带领中国代表团赶赴莫斯科,表面上是参加葬礼,实际上还肩负着多项重要任务。而最紧迫的一件事,就是让苏联放回一个人——唐铎。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提这个要求了,早在1949年刘少奇访苏时就提过,但始终没有结果。唐铎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让中国领导人如此锲而不舍?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唐铎是空军领域的“稀缺资源”
新中国刚成立时,空军几乎是一张白纸。别说飞机和机场,就连能开飞机的人才都凑不齐。而唐铎是谁?他是苏联培养的顶级飞行员,不仅技术超群,还在苏德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拿过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这些顶尖荣誉。这样的人才,对当时急需发展空军的中国简直是“黄金”。更重要的是,唐铎不仅飞得好,还懂建制和教学,能带出一批批空军人才。这种“传帮带”的作用,可比单枪匹马的“空军英雄”强得多。所以,中国领导人想方设法要把他弄回来。
2. 苏联有自己的“小算盘”
苏联为什么不放人?看上去理由很简单:唐铎是苏联空军的中校教官,技术精湛,还熟练掌握无线电通讯技术,这在苏联空军体系里也是“宝贝疙瘩”。更重要的是,唐铎从1925年留学苏联开始,整整待了28年,他的家庭、事业、社交圈全在苏联。把他放回中国,苏联不仅损失一个优秀飞行员,还可能间接削弱对中国空军的“技术控制”。毕竟,苏联当时虽然在帮助中国建设空军,但也不希望中国过快“独立自主”。唐铎这种“既忠诚又有用”的人,苏联自然不愿轻易放手。
3. 周恩来的“外交艺术”
周恩来之所以能在斯大林葬礼上谈成这件事,背后体现的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斯大林刚去世,苏联政局微妙,赫鲁晓夫等新领导人急需稳住中苏关系。而唐铎回国这件事,周恩来并不是单纯“硬压”苏联,而是通过一系列谈判和交换条件来实现的。周恩来深知,苏联需要中国的配合,比如在亚洲事务上的支持。他抓住时机,在葬礼期间提出这个特殊要求。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放人,也算是给中国一个“善意姿态”。周恩来的手段,可谓“软中带硬”,让人不得不佩服。
唐铎的归国,是中苏关系微妙博弈的产物,也是新中国对人才重视的体现。这个人不仅仅是一个飞行员,更是中国空军崛起的“活核心”。从他回国后的贡献来看,周恩来和中国领导人下的这盘“人才棋”,无疑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