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再度无果而终的硝烟尚未散去,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已飞抵北京。这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外交接力,揭开了中国应对美国贸易霸凌的新棋局——当华盛顿挥舞关税大棒时,北京正将战略重心转向布鲁塞尔。
6月12日的视频会谈中,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遭遇中方强硬立场。中国副总理何立峰直指美方三大症结:以芬太尼问题加征关税、重启301调查、酝酿“对等”关税。这场持续85分钟的对话,暴露出双方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美方将阿片类药物危机归咎中国的手法,已被事实证伪。中国自2019年起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全品种管制,成为全球首个整类列管的国家。而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全美药物过量死亡人数中,仅8%涉及处方类阿片药物。这种“病因错判”背后,实为美方为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借口的政治操弄。
美方重启的301调查,试图复刻2018年对华加征关税的剧本。但世贸组织早已裁定该措施违反国际规则,美国却拒不执行裁决。此次调查聚焦所谓“非市场行为”,实则瞄准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战略产业。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占率已达8%,正触动传统汽车强国的神经。
中方反击策略显现精准化特征。在6月13日公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中,洛克希德·马丁等12家美企被限制对华贸易[6],直击美国军工复合体要害。这种“对等反制”既保持克制,又彰显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谢夫乔维奇的北京之行,恰似及时雨。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会谈中,中方提出三点主张:加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建立数字贸易对话机制、共建绿色产业链。这些提议直指欧盟关切,特别是绿色转型领域——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份额超80%,对欧洲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欧盟的摇摆态度正在转变。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企业的歧视性补贴,德法领导人多次公开批评。中欧此刻强化经贸纽带,既是应对共同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重构全球经贸秩序的战略抉择。德国工商大会调研显示,45%的德企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较去年上升12个百分点。
这场外交博弈揭示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层变革。当美国沉迷于“小院高墙”策略时,中国正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支点,构建横跨亚欧的贸易网络。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77万亿元,同比增长9.9%,彰显区域合作活力。
中欧合作的战略价值超越双边范畴。在数字货币、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领域,双方已建立10个专项对话机制。这种制度性合作,正在为陷入“规则真空”的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正如慕尼黑安全报告所述:“单极时代终结后,中间地带的战略自主成为关键。”
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仍沉浸在“极限施压”的旧剧本中,北京已切换至“多元突破”的新航道。这场牵动全球产业链的博弈,胜负手或许不在华盛顿的关税清单,而在谁能赢得更多合作伙伴的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