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人生哲学: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成常人所不能成之事

凝天读史 2023-03-05 11:12:34
引言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史上著名权臣,另一重身份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魏国权臣,司马懿比较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事迹有二。

一是他在对战诸葛亮时采取的“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神奇战略,二是他发动的高平陵之变。

两件著名事迹,或许代表了他性格中同时存在的隐忍与野心,而在笔者看来,这正是他能够实现人生惊天逆转的两个原因。

仔细阅读司马懿的人生履历可以发现,他的履历十分神奇,他所行的每一步都谨小慎微,看似是为了自保,却又始终不愿舍弃手中的权利。

基于他前六十年所表现出的处事方式,后世许多研究者对他人生底色的评价都是“隐忍”。

但笔者却认为,他人生的每一步布局都是受到欲望驱动的,若说不同,也不过是所遵循的欲望不同而已。

求生欲驱使下的前半生

若要评选历史上最有求生欲的权臣,司马懿先生一定能够名列前三。

作为早年经历过战乱的人,司马懿可谓是将“惜命”二字牢牢刻在了骨子里。

浏览他的生平可以看出,前期的他为了活着可以不计一切代价——放弃健康,放弃声名,乃至愿意去冒被曹操诛杀的风险。

与那些在崭露头角前历尽冷暖的草莽英雄相比,司马懿足够幸运——他的家族自高祖一代便是名臣,往后每一代都有人出仕为官,且官位并不低。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曾为京兆尹。

出身在此等家庭的司马懿是个再正宗不过的官宦子弟,但这位公子哥在年轻时的作为却比别人要更特殊一些:他不想做官。

与其说不想做官,不如说是害做曹操的官。

《晋书》中对此的解释是正统汉臣一族出身的司马懿不愿屈节侍奉“汉贼”,而笔者之所以不采信这一说法,是因为这个解释和他后续的做法完全相反。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少有才名。

建安六年,曹操出任汉室司空,在听闻他的才名后曾下令征辟他入府中任职。司马懿不想出仕,便对外宣称自己患有风痹病——即痛风之症。

而曹操在得到消息后亦显示出了自己多疑的本色,他命人夜间刺探司马懿的病情。

面对探子的刺刀,司马懿选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最终成功地躲过一劫。

很难评价这一行为是勇敢还是懦弱,说他勇敢吧,他宁可装病也不愿冒险做曹操的官,说他懦弱吧,他又敢于对那位“梦中好杀人”的曹操装病,乃至于刀斧加身都面不改色。

他的隐忍由此可见一斑,而笔者之所以会认为这是一种求生欲,完全是因为他在面对真正生死威胁时的态度。

建安十三年,已经成为丞相的曹操再一次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掾,并对使者下达了“若复盘桓,便收之”的直白命令,《晋书》中记载司马懿的反应是“帝惧而就职”。

这一描述同样存在着矛盾:一个不愿屈节,面对曹操刺探都能面不改色地过关的人,如何会因对方的一句威胁而就范?

唯一合理的猜测便是他很会揣度人心,明白前一次来自曹操的刺探并不致命,而这次的曹操却想与他认真了。

于是,为了保命,“痛风患者”司马懿选择在一夜之间神奇康复,按时去曹操那儿报道。

将这件事与他之后的行事方式放在一起,其实很容易看出司马懿对于自己性命的看重程度。

可以说,只有在确保自己的性命无虞的情况下,他才会有时间和心思去追求一点别的东西。

并不是说看重性命有何不妥,但相较于前代乃至同时代的各路英豪,名垂青史的司马宣王对于性命实在是太在意了。

这一特点放在史书中总显得格格不入。

青史煌煌,你可以评价说某人的理想是济民经世,某人的理想是安稳度日,但你总不好评论说一人——还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名臣,其终身奋斗的目标是“活着”。

但从司马懿前期的表现来看,他便是这样的人。

除却装病,司马懿前期比较著名的另一事迹是曹操曾评价他有“狼顾之相”,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得曹操如此评价还能活着的人,仅此一位。

这也许和他与曹丕的交情有关。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早年出任过太子曹丕的老师,也因此与曹丕结下了情义。而曹丕虽然被称为“阴刻之君”,但亦是和曹操一样的性情中人。

对于认定的朋友,他会倾心相交。

曹丕曾在曹操一朝多次维护司马懿,而在自己继位后更是委司马懿以重任。

对司马懿说出了,

“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在史料记载中,每每曹丕出征,司马懿都会奉命镇守后方。

而在人生最后一刻,曹丕更是将司马懿任命为与两位宗亲并列的辅臣,将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如果将司马懿的谋反之事看做一场旷日持久的计划,在曹操及曹丕时代,无论是出于畏惧或是朋友情义,这个计划都尚未萌芽。

彼时曾勤勤恳恳为君分忧的司马侍中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终有一天竟会造了老板的反。

迷失于权利的后半生

平安历仕两朝之后,司马懿等来了他人生的分界点。

曹叡继位后封他为大将军,大都督,假节钺,令他与大司马曹真一同伐蜀。小心翼翼了半辈子的司马懿从此接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另一种权利:兵权。

对于一个整日都活在生存阴影里的人来说,拥有兵权,相当于拥有一把可以自卫的刀。

起初他将这把刀运用的很好——无论是用什么战略,能让三国第一奇才诸葛亮在战场上吃亏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五丈原一战也再次显示出了他对于生死之事的洞察。

两军对峙时,他仅仅依靠询问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便能推断出诸葛亮必死,而那位蜀汉乃至整个三国的第一名臣竟然真被他给耗死了,只留下了一段星落五丈原的遗憾。

而在打败诸葛亮之后,司马懿又参与了灭燕之战,随后便被曹叡调去镇守关中——这道命令应该暗示了他失信于君主的处境。

但在被调往关中的路上,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在司马懿行至白屋时便有诏书调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更有魏明帝曹叡手书说自己日夜等待着他,令他一入京城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再迟钝的人也明白这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于是在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司马懿人生第二次成为了托孤重臣。

魏明帝去世后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遂命令司马懿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三千精兵,共执朝政。

司马懿思想的转变或许是从此时开始的。

以司马懿的高龄,本来在奉命镇守关中后便应该远离权利中心,且今生再无缘于权柄了。谁成想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三十五岁的曹叡同志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临死前还放弃了君臣之间的所有嫌隙,言辞恳切地托孤于他。

但与对曹操的畏惧和对曹丕的朋友情义相比,司马懿对于曹叡这个小自己几十岁的少帝显然只有君臣之情,那点情分或许能在曹叡活着时暂时压制住他。

一旦曹叡死了,司马懿对于权利的渴望便会全面放大,最终酿成一场必然发生的大祸。

这场祸事,后人称之为高平陵之变。

关于高平陵之变的诱因,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因为司马懿与曹爽不合,笔者亦赞同这个观点。

但笔者却认为要将不合的范围再扩大些,不是司马懿与曹爽不合,而是整个魏国的士族阶层与曹爽不合。

作为曹氏宗族第三代将领,曹爽无论是军事才干还是政治智慧都远低于其父曹真。

在他掌权之后,一度想要改革令世家大族获益颇深的九品中正制,以此来限制世家特权。

与此同时,他又将司马懿升任太师,借机剥夺了司马懿手中的实权,这等于是直接促进了世家与司马懿的联合。

前文提到过,一个人拥有兵权,就仿佛拥有了一把可以自卫的刀。

而兵权的可怕之处也正在于此,君主或许能将刀给出去,却无法轻易收回来。而掌权者一旦体会过了兵权带来的极致掌控感,便也很难放下这种诱惑了。

把控汉室的曹操是如此,后期的司马懿也是如此,他的前半生都过的谨小慎微,现在有能力杀掉自己的人都死了,眼看就要扬眉吐气,哪里能忍得了受人威胁的气。

终于,在公元249年,忍无可忍的司马懿先生趁曹爽携曹氏宗亲赴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时发动了政变控制京都,魏国其余外姓氏族纷纷响应,曹魏政权自此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结语

司马懿的一生是受欲望驱动的一生 。

他想活,于是便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他想活的更好,于是便敢行常人之所不敢行之事。

而天道从来是有轮回的,自以为站在了权利顶峰的司马宣王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家族的子弟将会效仿自己对于曹魏政权的所作所为,在华夏大地上引发另一场混乱。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晋书》

0 阅读:33

凝天读史

简介:谢谢大家的支持,一直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