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离不开的一个关键字就是“需求”。抓住了客户和潜在用户的需求才能解决问题,设计好产品,产品最终才能赢得更多的青睐和认可。
关于需求,最近几年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或说法就是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1.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这是最早提及,也是提到最多的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对大多数年轻上班族来说,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需求很常见:早上出门上班,出行的方式大概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从家门口到地铁或者公交站,第二段是地铁或公交的行驶路程,第三段是地铁或公交站到公司的最后一段路程。
由于地铁或公交站很有可能并不就在自家楼下或公司门口,从家门口到地铁或公交站以及下了地铁公交到单位往往还有一段距离。而这两段距离往往不远也不近,平均下来大概就在一公里左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即缘于此。
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走路太慢太费时,打车又不太划算。有没有一种简单、快捷又实惠的产品和方案呢?
共享单车就是解决交通出行领域“最后一公里”需求的产物和解决方案。
撇开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在共享单车上的各种厮杀和资源浪费不说,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最终还是被市场认可并保留了下来。
如今共享单车已成为很多年轻上班族每天必需的交通方式。2021年,全国共享单车使用人数达3亿,较上年增长6.4%。全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320亿元,较上年增长29.6%。
共享单车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大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衍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共享单车,乡镇和农场类似的场景需求则导致了两轮电动摩托车的海量需求。
与大城市名副其实的最后一公里出行略有不同的是,由于没有地铁或公交,乡镇和农村居民日常需要考虑的实际出行距离要大于一公里,一般在5到10公里左右。
5到10公里的距离,走路太远太慢,骑自行车落伍也不太方便,买车吧太贵不划算也没必要,出门买个菜或是去镇上取个东西而已。
千把来块钱一辆的两轮电动车恰好可以比较完美的满足上述各种需求:简单、便宜还方便。正因如此,最近十多年来两轮电动摩托车的普及以让很多人都觉得惊讶的速度在飞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电动摩托车累计销售达2019.48万台,全国电动摩托车保有量超过3亿。
当大多数人都在讨论和关注新能源汽车等比较“高端”需求和机会时,共享单车和电动摩托车这种微小却普遍的需求却早已遍地开花结果。
2.通信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通信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需求是指在大范围内的骨干网、城域网建设完成后,末端的接入网完成对家庭用户快速、低成本的接入。海量家庭用户的接入才能有效利用已建成的骨干网和城域网,运营商才能实现前期网络建设投入的回报,实现业绩发展的高速增长。
在这方面,曾只专注于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看到了机会。2015年,在收购铁通后移动开始发力固网宽带业务,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光纤旧改和光纤入户等工作。三年后的2018年,移动就已从几乎零基础的宽带业务发展为超过该领域的传统领导者中国电信,位居行业第一。2021年移动、电信和联通的固网宽带用户规模分布为2.4亿户、1.7亿户和0.95亿户,移动的优势还在扩大。
几百几千公里的骨干网通信需求显而易见,最后一公里的海量细微机会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或直接懒得去抓,但也往往是这最后一公里才是成败的关键。
3.商业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十多年前,大型商场和商业体随着经济的发展迎来井喷似的发展黄金期。万达、华润、保利等各种大型商场和商圈在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而最近几年,由于疫情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型商场已不见当年的攻城略地,社区便利店等社区一公里的需求经济反而兴旺了起来。
9月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2021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便利店的发展在呈现社区化特点的情况下发展迅猛,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7.9%,达3492亿元。
由于疫情等多方面的原因,社区便利店的占比由之前的30.4%大幅增长至52.7%。除此之外,社区便利店这种社区“一公里”商业需求的重点也在从一二线大城市向三四线中小城市大规模转移和下沉。
2021年7月,商务部还发布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指导社区便利店等社区一公里内商业需求的建设和发展。
在经历过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阶段之后,很多真正的需求和机会可能就存在于各种“最后一公里”的场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