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9:范仲淹买的1000亩田产,到了民国翻了20倍

元柏评历史 2025-03-20 17:42:50

公元1049年,大宋是皇祐元年,大辽重熙十八年。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溯,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当时的人们所认为的头等大事,和我们后人眼中这一年的关键事件,往往大相径庭。时间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不仅匀速流逝,还悄然重塑着每一件事情的价值。

公元1049年的大宋朝,对当时的人来说,最为紧迫的事情当属应对灾情。前一年,黄河决口改道,这是大宋开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水灾。无数河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绝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皇帝连忙表态:当年正月十五的灯节取消,许多仪式上的音乐也一并停止。毕竟在全国救灾的关键时刻,搞那些花哨的东西实在不合时宜。朝廷更是忙碌,讨论治理黄河的策略、筹措治河经费等事务,成了重中之重,这便是当时人们的切身体会。

然而,当我们在网上搜索公元1049年时,大家普遍关注的却是另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件小事的当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

范仲淹买田

这一年,范仲淹已经61岁,他的身体情况极差,所以朝廷把他调往杭州当知州。范仲淹祖籍苏州,苏州到杭州有运河连通,于是他借助这个交通便利的优势回了趟老家。这次回去范仲淹办了件小事,但却影响了千年。

啥事?范仲淹置办了1000亩地,创立了范式义庄。另置一处盖了义宅供贫困族人居住,义宅内设有义学,供族内子弟读书学习。

放在现代,这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家族信托基金”,但当时没有这个词。范氏义庄以“义田”或家族基金式财团法人为自治经济基础,以五服内宗亲为自治团体成员,以祀祖聚族、扶贫济困、奖学励志为自治公益的目标,这一组织成功地弥补了国家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严重不足。

范氏义庄从开始1000亩地,到南宋后期规模扩大到3000多亩,清代末年有8000多亩,民国末年更是达到了20000多亩。 范仲淹开创的义庄模式迅速传播开来,到了清朝,仅仅苏州吴县,就有59个大宗族设立了义庄。其他地方也是涌现出很多义庄,义庄俨然成为中国古代宗族史上的现象级存在。

义庄为什么在此前的那些朝代里不曾出现,却在宋朝出现了?

宋代出“义庄”?

在宋朝,中国进入了科举社会。个人决定家族,家族为个人提供支持,平民通过考科举,实现阶层跃迁。宋朝还有一个特点,叫“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就是土地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宋朝的市场经济繁荣,市场繁荣的基础是产权和交易的保护制度健全。市场繁荣的结果就是让土地成了靠谱的、可信赖的资产。宋朝的环境给义庄创造了成熟条件。

范仲淹虽祖籍苏州,但出生在徐州,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因此跟着继父姓朱,他以为自己就是朱家人,但是他知晓了自己的身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刺激。范仲淹中了进士之后,回苏州认祖,但是范家人却担心他会分家产,在范仲淹再三保证不分家产的情况下,范家人才算接受范仲淹。

到了1049年,范仲淹已经名满天下,无疑是苏州范家全族的骄傲与依靠。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波折,让范仲淹对苏州范家有了一份超越寻常的责任感,他要让范家祖先和后世子孙看看,谁才是范家真正的顶梁柱。 这是范仲淹个人的原因,但如果仅用这个来解释义庄的出现,就过于简单化了。

任何真正重要的社会创新,都不可能仅仅因为人性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也不可能仅仅因为某个聪明人的灵光闪现。 一个创新,创新者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创新条件的成熟。回到范氏义庄这个创新,首先从隋唐到宋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像范仲淹这样出身贫寒的苦孩子,也有了当官的机会,但这也意味着原来的那个士族社会崩塌了。

以前只有高门大姓的士族,才会以家族和血缘为傲,现在普通人也可以了。看看以前的皇帝家族,多少都会给自己的祖宗编个故事。汉高祖刘邦说自己是龙的儿子;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也给老赵家编了个祖宗叫赵玄朗。

宋朝以后就没有这种风气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民出身,就没有编一个故事。

义庄为什么可持续?

范氏义庄存活了整整900年,到1949年才结束,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范氏义庄是中国史料上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被视为信托制度的雏形,家族慈善的起点。

义庄能持续900年,这事跟范仲淹的制度设计关系不大。义庄是一个机构,一个机构要想穿越时光,是有很多大坎要过的,战争动乱和内部矛盾就是两道大坎。为了能迈过这两道坎儿,范仲淹他放弃了这笔资源的处置权,它的产权属于整个苏州范氏家族。

后来的事实证明,范氏义庄之所以能多次度过劫难,绝处逢生,就是因为范仲淹的这种超然的道德形象。范仲淹留给子孙和宗族的,是一个名扬千古的好名声。 范仲淹几百年前的那份道德力量,能穿透时光,护得范氏义庄周全。

0 阅读:14
元柏评历史

元柏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