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健康消费理念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与日俱增,对食品、饮品的要求也愈发严苛。“零添加”概念应运而生。

许多产品表面上高举“0添加”的大旗,以清新、健康的形象吸引着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背地里,却在配料表中暗度陈仓,充斥着各类添加剂,利用消费者对专业配料名称的陌生以及对“零添加”概念的模糊认知,大玩文字游戏,误导大众,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健康秩序。
走进各大超市的调味品货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零添加”的宣传海洋。据央广网记者报道,在北京市某大型超市的酱油区域,77种酱油产品中,高达56种在商标显眼位置标注了“零添加”或类似字样,占比超过72.7%。

以六月鲜特级红烧酱油为例,标签正面醒目的“0添加”大字旁边,虽有白色小字注明“防腐剂”“焦糖色”,并在食品标签处以小字解释“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可配料表中,谷氨酸钠、三氯蔗糖、甘草酸一钾等食品添加剂却赫然在列。
李锦记锦珍生抽同样在商标左侧标有“0%添加”,下方跟着较小字体的“防腐剂”,食品标签有类似注释,配料表中焦糖色、三氯蔗糖等添加剂清晰可见。 不仅是酱油品类,其他食品饮品领域此类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饮料货架上,一些号称“0糖”的饮品,仔细查看配料表,会发现其中添加了赤藓糖醇、阿斯巴甜、蔗糖素等代糖类食品添加剂。比如元气森林气泡水标注“0糖”,但配料中含有赤藓糖醇、甜菊糖苷、三氯蔗糖;可口可乐“纤维+”汽水宣称“0糖0脂肪”,却添加了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
再看酸奶产品,君乐宝一款简醇酸奶,包装上标注着大大的“0”字,并宣传“0添加蔗糖”“怕蔗糖,喝简醇”,但配料表显示含有聚葡萄糖、木糖醇、三氯蔗糖等。 部分企业在“零添加”概念上的误导行为,还体现在商标的使用上。

例如,千禾味业的“千禾0”商标备受争议。今年3月,有媒体送检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13款产品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检测出0.0110mg/kg的镉。此消息一出,“律师称千禾0酱油存在主观误导嫌疑”的词条登上热搜。千禾味业回应称“千禾0”是注册商标,“千禾0”系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

但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无统一定义,不同品牌界定不同,千禾此举仍引发消费者对其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质疑。 此外,简爱酸奶外包装上“其他没了”的宣传语也曾引发风波。事实上,“其他没了”是简爱早在2017年就注册的商标,并非指没有别的配料。
还有一些商家利用“土”字做文章,如“壹号土”猪肉,消费者很容易误解为土猪,实则“壹号土”是注册商标,与猪肉是否为土猪肉并无必然联系。同样,“山里来的土鸡蛋”,其中“山里来的土”也是商标,并非代表鸡蛋是山里养殖鸡所生的土鸡蛋。 这些企业的虚假宣传行为,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出于对健康的追求,信任“零添加”产品,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购买。然而,企业的不实宣传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并非期望中的纯净食品,违背了消费者的购买初衷,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扰乱了整个市场的健康秩序。正规企业苦心研发真正的零添加产品,投入大量成本保证品质,却因不良企业的虚假宣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消费者对“零添加”概念产生怀疑,对整个行业信任度下降,阻碍了健康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这个过度工业化的时代,真正的创新应当回归产品本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企业应凭借技术与匠心打破行业困境,而非靠虚假宣传谋取短期利益。靠虚假宣传、玩文字游戏的产品,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眼球、获取利益,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监管的日益严格,必然会原形毕露。

今年3月27日,最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正式实施,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这无疑给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饮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不应是一场充斥着虚假宣传与文字陷阱的闹剧,而应是一场以品质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的健康征程。消费者有权利获得真实、纯净、健康的产品,企业也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摒弃短视行为。
监管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提升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和产品标签的认知能力,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只有企业、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行业迈向新的高度,实现消费者与企业的双赢,共同营造一个健康、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吃得放心、安心。
文章来源: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