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史,可能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替蜀汉的五虎将鸣不平——他们对刘备忠心耿耿,为刘备及其后人,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却没有一人保全了子孙,反倒是刘备的儿子刘禅,递交了一纸降书,便保全了家小。不过,刘禅在亡国之前,对五虎将的家人,却还算不错,亡国之后他也没有独自享受荣华富贵,愿意诚心随他投降的人,都得到了曹魏的封赏。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即东吴的一位忠臣,同样为自己的主公奉献了一生,最终受到的待遇,以及子孙的遭遇,却比蜀汉的五虎将,要惨的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东吴忠臣不是别人,正是孙权的女婿,也就是鲁班公主的驸马全琮。正是因为嫁给了他,鲁班公主才又被称之为全公主。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觉得鲁班公主不是什么好人,全琮大约也好不到哪儿。其实不然,虽然孙鲁班飞扬跋扈,甚至因为一己私欲,祸乱了朝纲,非常令人愤恨,但是全琮却为人谦恭而有谋,常以国家为重。据《三国志》记载,他年轻的时候,其父全柔命他押运粮食,到吴地进行交易,他却将粮草全部散给了灾民,空船而归,并对父亲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一个心怀百姓之人。当然了,作为一个武将,他不仅爱民,还有不少卓越的战绩傍身。例如,孙权给他千余兵马,让他征讨山越,他募得精兵万余;孙权与吕蒙商议白衣渡江,他虽未参与谋划,却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就连曾大败张飞的魏将曹休,出兵洞口,也被他击败。正是因为这些战绩,他一路升迁,不仅最终官至右大司马,左将军,还曾担任过对东吴而言,意义非常重要的大都督。
除了爱护百姓,并且有卓越的战绩傍身之外,他还会为皇室着想。例如,公元229年,孙权派太子孙登出征,全琮劝阻道,自古以来没有太子出征的先例,一边从军时称抚军,留守时称监国,您这样的做法有违古制。此言暗示孙权,一国不能有二主,哪怕对方是未来的太子,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孙权也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且对他越来越倚重,其家族也越来越显赫。
然而,东吴终究是对不起全琮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是江东的公主,也就是他的妻子鲁班公主给他戴了绿帽子——她曾为了权势,与江东权臣,也就是自己的侄孙孙峻私通。这样的事情,大约对于哪个男人而言,都是无法忍受的吧?其次,是江东朝廷处事不公。公元240年的时候,曹魏大将王凌与全琮战于芍陂,形势不利,原本奉命攻打寿春的顾承与张休军,为其阻住了魏军。全琮的儿子全绪、全瑞等,则乘胜追击,最终王凌败退。
朝廷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顾承和张休阻击魏军的功劳,要比全琮的儿子们退敌的功劳更大,给出的封赏,也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此事,就算一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全琮,都愤恨不已。如果仅是这样,全琮也不算太惨,毕竟他的儿子虽然在这件事上受了委屈,但是因为他的缘故,平时还是受到了很多厚待,《三国志》记载:“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
可是,到了他去世之后,鲁班公主也失势,遭到了发配,他的儿孙没有了靠山,权臣孙綝 又嗜杀无道,无奈的他们只能开城投降,背弃东吴,转投了曹魏。魏国便封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怿的侄儿全袆、全仪、全静等宗族子弟亦出城降魏,都在魏国获封郡守之任及列侯之爵。也就是说,全琮为江东奉献了一辈子,最终其儿孙却被迫离开故土,投降了敌人。不知道如果全琮泉下有知,会怒儿孙之不争呢?还是会对东吴心寒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criminal 灬
我还以为你想说陆逊呢。
凭阑听雨
全琮,韩当,步鹜等东吴重臣的后代,几乎都背叛了祖国,不能不反思吴国内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