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开国第一宰相,为何最后能平安落地,且家族一千年不倒

清水空流儿 2025-01-19 09:49:46

说是在秦末的时候,一个算命大师路过沛县,可是他越走越心惊,越走越奇怪,暗想,这个小小沛县咋这么多王侯将相,至于这么扎堆吗,关键还在于这些人现在都是贩夫走卒。这实在是让这个算命的怀疑自己的职业能力。

这实际上就说明一个问题,即便是建立一个王朝这样的大事,搭建朝廷的管理框架,一个县的人才就够了。绝大多数时候,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最稀缺的人才是开国皇帝,至于文武百官这样的人才,一个县都能给配齐。

比如刘秀的发家班底就是河南豪族,朱元璋的主要班底也就是凤阳人,太平天国的主要班底就是广西金田人。不是说小小的沛县就有这么多优质人才,而是太多太多的优质人才因为没有机会而只能默默的埋没罢了。

沛县从春秋开始就是富裕发达之地,最初属于宋国,齐国灭宋国,沛县暂属齐,后来五国伐齐,楚国占领宋国淮北故地,沛县改属楚国,秦灭六国后,设沛县,属泗水郡。也就是说,无论刘邦还是萧何乃至于项羽都是楚国人。

萧何虽然不知道他的实际年龄,大概率应该和刘邦差不多,萧何县府小吏出身,是沛县的主吏掾,用现在话说就是县长秘书,而刘邦是泗水亭长,就是乡长或者派出所所长,两人是具为县里的基层小吏,因为有工作上的交集,使得二人私交不错。

每次刘邦去咸阳出差,都要向县中长吏申请报销费用。照规矩,每个长吏要给300钱,只有萧何知道刘邦花钱大手大脚,胡吃海喝,所以有时候都会私自多给刘邦报销200钱。尽管都是公款,但这份恩情,刘邦一直记在心里。

英雄不问出处,XX不问岁数,在此期间,相国平阳侯曹参还在看管监狱,太尉绛侯周勃还在当吹鼓手,左丞相舞阳侯樊哙还在屠狗,太仆汝阴侯夏侯婴还在喂马,都是普通人。而这时的大秦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一场惊天动地的动荡即将开始,他们的人生即将绚烂多彩。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那句“将相王侯,宁有种乎”,这句话更像是对刘邦说的,自此之后,反秦浪潮席卷各地,沛县也想积极响应起义。

最初,萧何和沛县狱掾曹参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在这种情况下,邀请刘邦回来一起起义,但很快县令就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反而引发变乱,并准备杀掉萧何和曹参。萧曹二人闻讯赶忙逃到城外投奔刘邦,而且开始鼓动刘邦造反。

刘邦在沛县很有号召力,城内百姓杀掉县令,开城门迎进刘邦入城。萧何、曹参之所以推举刘邦来领导大家起事。实际上就是自己怕死,于是大家依楚制称刘邦作沛公 很快义军扩充到数千人。此时是秦二世元年的十月,萧何的年纪应该是四十出头。

原本官职比刘邦高的萧何甘愿担任其副手,帮他招兵买马,将县中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大肆宣传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因此刘邦是“赤帝之子”转世的传说就天下闻名了,很快刘邦就将附近几个县都给兼备了,势力也越来越大,名气也传扬出去了。

此后,刘邦和萧何就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亡秦灭楚之时,刘邦征战在外,萧何安抚于后,为前线大军“足食足兵”。如果没有萧何,汉军几乎无以为战。这支本来毫不起眼的创业团队,用了七年时间就走上权力之巅,萧何功不可没。

这里不仅有人疑问,为何萧何能当大总管,因为就是萧何最大能力就是有组织和协调能力,随着刘邦集团的壮大,萧何要管理和组织的内容越来越多,最后成为了大汉开国的大总管。攻入咸阳,萧何唯一保护的就是秦朝宫里的各类书籍和文件材料。史书中没有记载萧何具体的政治措施。但是通过汉军的攻城略地速度和消化地盘的能力,可以推断出,萧何的后勤能力非常之强,刘邦评价萧何不绝粮道这个评价已经是历史最高的评价了。

因此在西汉建立政权后,刘邦定萧何为首功。陆逊孙子,晋朝太子老师相国参军陆机如此评价萧何:“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萧何:“位冠群臣,声施後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但不得不说的是,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始于楚汉相争,最初按照当时张良战略意图,刘邦须坐镇一线,在正面战场与项羽主力部队硬抗。同时,由韩信带兵从荥阳一线迂回包围项羽,以求将项羽一战击溃。而在此期间,必须要有强大后勤供应,则委任萧何全权处理。萧何必须在稳定关中巴蜀的情况下,全力供给前线的粮食和武器装备。

打仗,是非常烧钱,烧资源的。而楚汉对峙阶段,刘邦屡屡败北。此时萧何却能统一调配资源,在保障前线资源的同时,还能做好整个关中的稳定工作。

就这样,萧何在关中统筹粮草,输送士兵。刘邦在前线被打的抱头鼠窜,老婆孩子都丢了。而关中百姓甘愿冒着巨大牺牲,毫无怨言,只因萧何一改秦朝暴政,安抚百姓,甚至开放秦朝的皇家苑囿上林苑给农民耕作,还将大量饥民转移到蜀地获取粮食,以解决关经济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萧何深得民心,有些关中子弟虽是为汉军效命,实际上就是萧何的面子,至于刘邦都未必熟悉。

此时的刘邦难免有些顾虑,一旦萧何怀有异心,在关中称王,后果不堪设想。刘邦对此没有任何反制措施。在汉三年,也是楚汉双方在荥阳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刘邦却屡次派使者慰劳后方,每次来使都只是寒暄几句,实际上并没有有用的事情,萧何对此疑惑不解,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也许是旁观者清吧,萧何的门客鲍生看出了刘邦的猜忌,对偷偷萧何说道:“汉王在外带兵,数次遣使慰劳,看来是不放心你啊,你在后方享福,汉王无法接受,现在你必须从自己近亲亲属中挑选丁壮,让他们奔赴前线作战,这样才能让他信任你。”萧何听从鲍生的建议,急忙从自己家族的子侄、兄弟中选出丁壮,加紧训练,送往荥阳,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到刘邦身边充当人质。

刘邦一看自然是十分高兴,觉得萧何明白事理,史书载:“汉王大悦”。汉五年,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后,对文臣武将论功行赏,将萧何列为群臣首功,食邑万户,特赐他可带剑穿鞋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群臣自然不服,刘邦却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刘邦似乎并未忘记与萧何的情谊。但是被列为功臣第一的萧何,却日渐谨小慎微,终日战战兢兢,害怕刘邦的屠刀有一天架到自己脖子上。历代帝王,猜疑大臣,不过是司空见惯,刘邦以一介平民出身而得政权,疑心更重,如何平安落地后世有范例可循,在刘邦之前,并没有可以参考的范本,因此萧何能善后十分难得。萧何为此不得不与吕后合谋杀韩信,来换取刘邦的信任,这也是为了避嫌,不得已而为之。韩信也许想不到,终结自己生命的人,正是那个当初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萧何在诛杀韩信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刘邦听闻后,将他晋封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封地,并派一支五百人卫队担任其护卫。这个时候一个叫召平的局外人看出其中玄机,他给萧何表示,皇帝派兵保卫他,其实是担心他造反,以此监视其一举一动,因此他劝萧何将自己的封地财产捐献给国家,来讨刘邦的欢心,打消他的疑虑。萧何很听劝。马上听从召平之计,将自己的钱财捐出来,用来资助国家军队,助刘邦平叛。史载:“高帝乃大喜”。

往事历历在目,故人心却易变。此前遣送人质是为自保,自污名声也是为自保,而向吕后献计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即便萧何如此小心翼翼还是难免猜忌。

汉十二年,身为大汉相国的萧何,借职务之便四处强占田宅,放高利贷,惹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昔日的开国功臣一时竟成了千夫所指的地主恶霸。告状的信一直告到了廷尉府,远在外征讨淮南王英布叛军的汉高祖刘邦,在得知关中民众都在埋怨萧何,可他非但没有发怒,还面露喜色。刘邦班师回朝时,京城老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何强买民田,价值多达数千万,请刘邦主持公道。刘邦看在眼里,毫不在意。

回宫后,刘邦将民众上书拿给萧何看,说:“你自己去向老百姓们谢罪吧!”萧何诚惶诚恐,辞别刘邦后急忙将田宅退还百姓,但民生怨恨,难以抚平。萧何只能以自污的方式得以平安落地。可最后萧何即便再小心,还是被下狱了,因为不久之后,萧何上书请求刘邦开放上林苑。

上林苑是秦朝的皇家苑囿,纵横300里,山水环绕,物产丰饶。汉二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曾一度开放给百姓耕作。汉朝一统天下,刘邦又将上林苑收归皇家,成为皇家游乐场。

萧何视察时发现上林苑荒芜已久,于是为民请命,请求开禁。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一项赢得民心的德政。可刘邦怀疑萧何有意收买人心,下令廷尉将萧何逮捕,并戴上刑具,投入狱中。更关键的是上林苑事件中,群臣无人敢为其伸。

还算不错,几天之后,就在萧何在狱中命悬一线的时候,被刘邦释放,此时的萧何已经年事已高,经过牢狱折磨,早已虚弱不堪,只好蓬头赤足,颤颤巍巍地上殿谢恩,执礼甚恭。萧何怕了,原来在他那位所谓的朋友眼里,自己的性命微不足道。

从此,年迈的萧何不再过问朝政,仅仅是挂着相国的职位,在刘邦去世后如履薄冰地多活了两年。直至去世,萧何只给子孙留下一句遗训,大概意思是说:后世如果有贤子贤孙,就应当学我勤俭;如果后世无能,也不过是徒积家财而被豪家所夺。

在开国皇帝手下做事,这道题,太难了。萧何的后嗣有传到第四世的时候,因为犯罪而失爵,绝封;但汉天子总是又寻找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一直传到汉亡,南北朝时,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南梁开国皇帝萧衍都称出自萧何之后。也算是子孙繁盛。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

0 阅读:4

评论列表

山哨

山哨

2025-01-19 15:57

他尊重皇权并认识自己。他从始至终的做一个不可或缺的高级打工人而不是合伙人。

清水空流儿

清水空流儿

从历史中发现点点幽光,从其中发现不平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