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外卖骑手等新兴就业形态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骑手与外卖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菁科人力小编了解到,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指导性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年来,外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餐饮服务。然而,随着外卖市场的竞争加剧,骑手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平台往往通过签订承揽、合作协议等方式,规避与骑手建立劳动关系的责任;另一方面,骑手则希望获得劳动关系的认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指导性案例,对骑手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进行了明确。该案例指出,平台企业或者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与劳动者订立承揽、合作协议,劳动者主张与该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用工事实,综合考虑劳动者对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的自主决定程度、劳动过程受管理控制程度、劳动者是否需要遵守有关工作规则等因素,依法作出相应认定。
具体而言,指导性案例明确了几点关键要素:
1.用工事实:是否存在用工事实是判断劳动关系的基础。骑手是否实际为平台提供了劳务,是否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配送等工作,是判断用工事实的重要依据。
2.管理控制程度:骑手在劳动过程中是否受到平台的管理和控制。例如,平台是否对骑手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路线等进行安排和调度,是否对骑手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
3.工作规则:骑手是否需要遵守平台的工作规则。这包括平台的配送规范、服务标准、奖惩制度等。如果骑手需要遵守这些规则,并因此受到平台的约束和管理,那么这将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
4.报酬支付方式:骑手的报酬是否由平台支付,以及报酬的构成和支付方式也是判断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平台按照骑手的工作量或工作时间支付报酬,并且报酬的支付方式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那么这将有利于认定劳动关系的存在。
在指导性案例中,虽然骑手与平台签订了承揽、合作协议,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庭查明的事实,最终认定骑手与平台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这一认定不仅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也体现了司法实践对骑手权益的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明确了骑手与平台之间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和依据,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它也提醒了外卖平台等用工企业,应当规范用工行为,切实保障骑手的合法权益。
此外,指导性案例的发布还有助于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数字经济和新兴就业形态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认定问题将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为相关法律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了指导性案例,但骑手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新兴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认定的理论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总结和经验分享,不断提高司法实践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骑手权益的保障和关注。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骑手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约束,规范平台的用工行为和市场秩序。